【北京故事】守护京城百年的五大镇物

2016-01-02 13:00 北京电视台

打印 放大 缩小

封建时代,民间笃信风水,皇城北京,风水之尚尤盛。老北京城的五大镇城之物,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设立。以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理论,在北京城的东南西北中各设立一个镇物,以避邪除害,确保京城万寿无疆,皇权千秋永固。

城东镇物 神木场金丝楠木

明代皇家存放金丝楠木的“皇木场”,位于广渠门外通惠河二闸的南面,现在的地名叫黄木庄。这根“神木”曾存放在“皇木场”里,据《春明梦余录》记载:“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头’,围二丈外,卧四丈余,骑而过其下,高可隐身。”

神木场金丝楠木

神木场金丝楠木

关于这根镇物神木有许多传说,最有名的,怕是“神木”给乾隆帝托梦的故事了。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雍和宫五百罗汉山前的金丝楠木木盆洗浴,此木盆被称为“洗三盆”,又称“鱼龙盆”。

神木场金丝楠木

神木场金丝楠木

乾隆帝长大后,“神木”给乾隆皇帝托梦诉苦,您让我把守东方,降妖镇魔,可如今虫吃鼠咬没人管,甚至有人用刀砍我拿回家去当劈柴烧,要我如何能保证皇帝的平安啊。

乾隆醒来后,便亲自到存放神木的场地视察,还写了首《神木谣》。再后来乾隆皇帝建碑立亭,刻《神木谣》于碑上,并建了一座砖木结构七间相连的大瓦房把“神木”覆盖起来,为“神木”避风挡雨。

按五行之说,东方属木,故用神木镇之。60年代后碑、亭均遭毁坏,所剩的一段大木也被不识文物为何物的人做成会议桌了,实在惋惜。

城南镇物 永定门燕墩

南方属火,北京城南的镇物便是一处火物——永定门烽火台“燕墩”,又叫“烟墩”。北京话里把燕墩叫做“挡”,时有“永定门外七十二营一挡”之说,这个“一挡”便是燕墩,是进入永定门必经的一道关卡。

神木场金丝楠木

永定门燕墩

史料记载,燕墩由元代始建,原本只有土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砖包砌。清乾隆十八年立石碑,其上有乾隆亲笔,满汉文对照的《御制皇都篇》碑文。

永定门燕墩

永定门燕墩

碑文洒脱豪迈,字刻气势磅礴,详述幽燕渊源,并以清王朝赞歌。如今已不见碑文迹象,四面皆是被雕纹环绕的平滑碑面,倒像是一座无字碑,留历史沧桑与岁月风云在此纹路间际会。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