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守护京城百年的五大镇物(2)

2016-01-02 13:00 北京电视台

打印 放大 缩小

城西镇物 大钟寺永乐大钟

大钟寺之宝,也就是传说中的北京城西镇物——永乐大钟,在大钟楼内被粗大的柱梁悬挂在的八角形的青石台基上,颇有独立群雄的气势。

永乐大钟是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通高675厘米,直径330厘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壁有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有汉梵两种文字组成。已有600多年历史,号称“中国钟王”。

大钟寺永乐大钟

大钟寺永乐大钟

此钟轻击圆润深沉,重击浑厚洪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钟声传送距离可达20公里之远。原先大钟寺里并无大钟,寺名也不叫现在名,叫觉生寺。这口大钟原本是万寿寺器物,于乾隆八年,即1743年,从万寿寺移永乐大钟至这里,至此,觉生寺更名为大钟寺。

大钟寺永乐大钟

大钟寺永乐大钟

当时没有吊车,怎样移动大钟的呢?据说,搬运此钟时颇费周折。从万寿寺开始,一直到大钟寺,每隔半里左右,打上一眼井,冬天用井水泼成冰道,之后在钟下垫圆木滚到大钟寺,然后先将钟滚到一个事先堆好的土堆上,再盖房子,立柱搭架,最后将钟下的土堆挖掉,才把这个庞然大物悬挂了起来。按五行之说,西方属金,故以永乐大钟镇之。

城北镇物 镇水神兽颐和园铜牛

昆明湖东岸有一头铜牛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体态肥健,全身黑亮,昂头凝视昆明湖西北方向,双目炯炯有神,形似真牛而著称。关于这头铜牛,老北京有一个美丽传说。

说这昆明湖边,本是两座铜牛,一雄一母。一次水患,昆明湖水位不断高涨,淹没了东边村庄,造成许多百姓无家可归。此时,只见那公牛纵身跃入昆明湖,把泛滥的湖水给“喝”下去了。

镇水神兽颐和园铜牛

镇水神兽颐和园铜牛

但是,当湖水降到离湖岸三尺时,公牛却淹没于水中。母牛见公牛被淹,一心想跳入湖中搭救,百姓见状赶紧拽回,把它捆在岸边。此后,人们总见它俯卧昆明湖边,凝视湖面吧嗒吧嗒流泪,似在等待公牛归来。百姓将此牛敬为神灵,相信它能镇住昆明湖水患。

镇水神兽颐和园铜牛

镇水神兽颐和园铜牛

传说总归传说,无非人们想借此来表达最美好的愿望罢了。铜牛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铸造,牛背上还铸有八十字的篆体铭文《金牛铭》。后来据科学测量,皇城故宫要比昆明湖东岸低10米。

明清时代每到雨季,湖水高涨泛滥,就会淹没周边的农田村庄,直接危及皇城故宫的安危。又按五行之说,北方属水。于是,乾隆皇帝下令铸此铜牛于昆明湖东岸,以预水位,保护故宫免收水灾。 如此说来,铜牛确有镇水之意。

城中镇物 景山

景山,老北京人管它叫煤山,又名万岁山,现称景山公园,景山东坡下面有一棵古槐,据说是崇祯皇帝自缢的地方。它位于京城中轴线上,矗立京城中央,形成皇城故宫北边的一道屏障。古人认为,中央属土,需聚土而镇,以压制元朝王气。

景山

景山

山元代时为小丘称青山,明初扩建北京城时,挖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将所挖泥土堆积而成。民间传说山下曾堆放过煤炭,所以才又有煤山之称。而从遥感卫星传回的北京城图像中,有人惊奇地发现,景山公园的园林景观特别酷似一尊闭目盘坐的人像。

     景山山体组成人盘坐的身体,寿皇殿建筑群组成了人的头部,两道内宫墙组成两只眼睛,树木组成眉毛,两边非常对称的三角形树林组成了胡须,但它被寿皇殿外墙隔开了。可是,这座中央镇物既没有镇住王朝的更替,也没有镇住皇权的永续。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且看北京人,细读北京事,一切还得从头儿聊起。

北京故事,还在继续......

欢迎点击其他【北京故事】系列内容

【北京故事】京城里的猴字地名在哪儿?

【北京故事】您可能不知道的宣武门

来源:微信网络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