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石景山'看见'”
编者按: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繁重而艰巨。回望这一年,北京,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着力激发发展活力,着力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2015年12月25日起,千龙网推出“‘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千龙网记者分兵多路,深入北京十六区,为您报道,敬请关注。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设高端绿色之城。”石景山区提出这一理念。2015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大刀阔斧地对该区已成“顽疾”的大杂院进行疏解、改造;积极利用区域优势,进行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打造更多的绿色空间;积极进行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
在发展当中,石景山的绿色空间变广了,“城市病”被改善了,百姓的获得感增强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信心也更足了;在发展当中,聚集在石景山的现代化高端产业越来越多了,多元化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了,石景山发展的脚步也走得越来越稳了,距离实现“高端绿色发展”的目标也越来越近了。
疏解大杂院加强城市管理治疗“城市病”
2015年7月23日上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到石景山区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视察了西黄村棚改现场后,郭金龙还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说到底,是要解决好群众在城市的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石景山的特点是农业人口已经全部实现农转非,但集体产权的土地性质尚未变更,集体经济组织依然存在。以租赁经济为特征的落后业态,与首都城市发展方向不会天然地一致。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找到解决的途径。”
推进棚户区改造,疏解大杂院的任务已然迫在眉睫。而提起大杂院,居住在西黄村和北辛安等地区大杂院内的老住户们也对其又爱又恨。爱的是上世纪90年代,大杂院生活带给居民和谐、热闹、快乐的邻里关系,恨的是如今的大杂院生活已失去了早先的味道,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
居住在北辛安街道的张大妈就对记者说:“现在,大杂院里很多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在里面开了像装铝合金窗户、麻辣烫铺子等‘小门脸’,让本就不宽的街道变得更为狭窄,而且他们工作起来也不分昼夜,非常扰民。”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石景山区政府根据收集到的民意等资料,更加明确地梳理出了自己的工作目标:一是从管理层面上进行自我反思,并不断总结;二是要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让群众在理解的同时积极参与;三是制定出疏解大杂院,推进棚户区改造的时间表,让工作有序地进行。
在这一过程当中,石景山区有关部门认识到,在过去的城市管理工作中,部门分工过细,职责交叉等因素阻碍了城市管理工作的进度;“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则成为造成“大城市病”的一大主因。为此,有关部门着力进行业务调整,成立区委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委员会以实现党建统领,让“综合管理”、“职能下沉”、“考核转变”等全面改革措施得以落实。与此同时,石景山区相关负责人对千龙网记者表示,时刻为百姓考虑,听取百姓所言,积极与百姓合作,在疏解大杂院的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郭书记所言,‘城市管理得好不好,不在于房子是否高大上,关键是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非常重要的’。”该负责人感慨道,“在疏解的工作中,我们通过一步步有序的工作让群众感受到了自己的居住环境正一点点改变,获得了群众的支持,让群众更加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而这也让我们自己工作起来信心更足了!”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曾生活在北辛安、鲁谷等大杂院内或者附近的居民也向记者表示,整治过后,随意张贴的小广告少了,偷倒垃圾的行为没了,街道更加整洁,他们对此感到很欣喜。
据悉,截止2015年底,石景山区共清理整顿88个低端产业聚集的“大杂院”,常住人口控制在65.2万人以内。预计到2017年底,石景山区或将实现拆除528个大杂院。
利用区域优势特点开创更多绿色空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让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绿色所萦绕,远离“城市病”。目前,石景山区在一些大的规划层面上,也把绿色发展摆在首位,并利用自身区域的优势和特点,开创更多的绿色空间。建设“永定河绿色发展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打造“永定河绿色发展带”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落实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设高端绿色之城”中的目标之一。图为治理后的永定河河畔景观,石景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石景山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国家主席习近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要讲话精神和郭金龙书记“打造敞亮的北京西大门”的重要指示,今年,石景山区提出了“融合山水谋发展、建设首都西大门”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永定河绿色发展带”规划和建设,构建“山水交融、西绿东引”的生态修复、环境提升的良好生态格局。2015年7月23日,郭金龙在视察永定河环境治理时对取得的成效表示认可。
“永定河绿色发展带”以长安街西延和永定河交会点为核心,其外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提及的首条绿色廊道治理的河流。该发展带范围包括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核心区、南大荒苗圃、高井热电厂、京能石热电厂、五里坨街道、广宁街道、衙门口旧村等区域,总规划面积约为61平方公里。
在“永定河绿色发展带”建设中,石景山区将开展“西绿东引”工程,即通过建设长安绿轴、永引渠滨水绿廊、阜石路生态通风绿廊、莲石路生态通风绿廊等贯通石景山东西的绿色生态走廊,将西部山区、永定河沿线成片的绿化资源向东延伸,形成东中西绿色生态链接、融合的格局。而作为“永定河绿色发展带”中最重要的节点,8.63平方公里的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将力争成为中国第一个C40“正气候”样板区。
其中,C40是指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城市联合组织,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风险降低为使命,侧重解决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方面的问题。
“未来,1700余株乔灌木,32.7万余株黄杨、女贞等色带植物的大范围种植,将使石景山路两侧的绿化带更加丰满、立体,形成生态绿墙。长安街西延穿过首钢主厂区的2.3公里,将成为长安街全线最绿的一段。”该负责人说,“此外,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仅将通过建筑节能、再生能源利用等方式尽可能减少自身碳排放,还将通过周边住宅区建筑节能改造、绿色交通等方式,帮助降低周边和外部地区碳排放来抵消余数,实现项目本身零碳排的目标。”
对于石景山的生态建设,不少居住在该区的百姓都已感受到了切实的变化。永定河石景山段的莲石湖畔就是一个被百姓们口口称赞的地方。家住石景山区老古城车站附近的李大妈就告诉记者,以前的莲石湖简直就是污染的代名词,不但河水断流,植被退化,还深受工业废料的污染。但如今,这里的湖水清澈,植被丰富,成了另人心旷神怡的放松地点。
建设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
对于如何推进石景山的“高精尖”产业的发展,郭金龙在视察时曾提出明确的思路,“首钢搬迁后,在老城区释放出这么大的空间,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希望你们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转型发展,走‘高精尖’产业发展之路。首钢在转型发展中,要严格遵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好即将编制的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和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更好地发展壮大。”
北京市石景山区正在建设中的首钢工业园。千龙网见习记者王霁平摄
作为坐落在石景山区的知名钢铁集团,首钢的发展时刻为石景山人所关注,石景山区政府有关部门也和首钢集团的相关负责人积极配合,为首钢的转型发展做出巨大努力。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钢老厂区第一个改造项目——西十筒仓创意广场顺利进行。
石景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十筒仓项目被列为国家发改委老工业区改造的首个试点项目。按照规划,6个筒仓会被成功改造成创意办公空间。除了开展建设,有关部门还积极对其进行宣传,进行招商引资。目前,有不少文创企业都对此表示除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石景山区还大力推进 “一轴三园”功能区的建设,促进“长安金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完成了京西商务中心主体工程,并成功将30余家互联网金融企业汇聚到了盛景国际广场,使得产业发展格局更加完善。与此同时,石景山区还全力推动北京保险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中关村石景山园主战场作用,完善管理体制,构建“146”科技创新驱动体系;继续积极推动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加强与首钢战略合作,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发展共同体”。
“高精尖”发展目标不仅吸引了诸多名企,还吸引了不少人才到石景山开展建设,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精尖”建设。
80后青年小曹是个土生土长的石景山人,他对石景山区产业的变化发展感到十分欣喜,并表示石景山区的发展越来越“高大上”了。“首钢搬走了,区里的环境好了许多,变得更宜居了。”小曹说。此外,他还告诉记者,由于以前石景山区金融业发展有限,相应工作岗位很少,金融学硕士毕业的他只好到朝阳区工作,路途上非常不便。“现在好了,有如此多的优质企业入驻石景山区,我终于可以在区里的金融机构工作,终于能为‘家乡’做贡献,为石景山的‘高精尖’发展做贡献了!”小曹说。(文/千龙网见习记者王霁平)
相关阅读
北京顺义走在愈发清晰的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路上——“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顺义‘路上’”
北京房山发展层次因新生态和新结构而变——“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房山层次”
北京怀柔如何运用“1+3”模式打造新印象——“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怀柔印象”
北京西城怎样破解“非首都功能疏解”难题——“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西城破解”
北京平谷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前哨为己任——“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平谷前哨”
北京门头沟在践行生态涵养中实现价值——“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门头沟涵养”
北京丰台关键词中见担当——“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丰台担当”
北京东城这一年的疏解、棚改和文化——“北京全面深改第一年”系列报道之“东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