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研投入全国第一 代表委员为经费管理支招

2016-01-26 14:31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1月26日讯(记者 王丹 秦胜南)“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显示,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10年的5.5%上涨到2014的6.03%。其中,市级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文化支出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1倍,北京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首位,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十三五”期间,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定在6%,这一数字反映了什么?北京市在科研经费使用上面临哪些问题?北京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连玉明:科研投入强度全国第一创新成为核心发展理念

“十二五”期间,北京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随着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全市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都实现了翻番。 

“北京对于科研方面投入的力度逐渐加大,说明北京的发展理念正在发生转变,把创新放在了发展的首位,放在了全局的核心地位。”北京市政协委员连玉明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将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定在6%左右,从北京目前创新发展的速度和成就来看,这个数值比较合理,符合当前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

据国家统计局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312亿元,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至2.09%。其中北京在全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的投入强度占据全国第一。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钱婉约认为,“北京是首善之区,全国的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需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对比全国来讲,北京科研经费确实需要较多投入。”

钱婉约:预防科研腐败简化管理程序

随着科研投入增大,经费的使用及管理方面受到了代表的关注。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遏制了科研经费弄虚作假等问题。钱婉约对这一规定十分赞同。“在现有的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的规章制度情况下,为防止乱用、滥用,各经费支出使用标准规定的相当细致、严格,减少了科研腐败。

钱婉约同时表示,“科研经费条目细致固然重要,不过,如果科研经费的使用程序过分繁琐,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增加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科研经费的申请、使用以及管理方面等体制机制方面还需更加完善。”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中,部分科研人员面对细致的科研经费要求望而却步,“因为科研经费的申请环节复杂,很多科研人员为了减少面临的困难,选择不申请科研经费。”

钱婉约提出了一些科研经费管理的想法,“如果科研人员可以在科研课题做到一半以后再申请经费,或者等成果出来了再申请、追加经费,这样的方式会增加科研人员的热情,他们也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科研这一主体上。”

廖晓钟:提高科研人员收入允许部分经费灵活使用

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工费的问题也受到了代表们的关注。他们为年轻一线科研人员“叫苦”,希望从科研经费拿出更多费用补贴科研人员。

“在科研工作中,要承认人的脑力劳动,在科研经费中,人工费的比例要提高一些。”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学廖晓钟教授告诉记者,在科研工作中,经常会聘请研究生或者是临时工作人员,传统人工费的标准比较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线年轻科研人员的人工费标准要高一些,应该适当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工费的比例。

同时,廖晓钟建议科研经费应该有一定比例是机动的,可以灵活运用。“在科研过程中,有些科研项目研究时间是2年或者3年,在此期间有一些不可预测的经费支出,应该允许在科研经费使用中有一些不可预测的经费。这部分经费可以随时调整,支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拥有这样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对于科研人员更有效更合理的使用科研经费是很有帮助的。”

廖晓钟认为,机动经费的比例至少是整体科研经费比例的5%,这是她认为比较理想的一个占比。

除此之外,廖晓钟希望北京市能够有专项经费,培养理工科老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因为理工科老师是要培养工程师的,如果说老师的工程技术能力不强,对被培养的学生就会产生影响。”

点击进入:2016北京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柳杰(QJ0003)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