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再往前倒,旧京的夏日冰饮可能更朴素,也更原生态。然而,绝大多数如今已经绝迹,成为上年岁的老北京人残存的儿时念想儿。
敲冰盏与酸梅汤
老北京卖酸梅汤的
在老北京的夏日里,街巷有不少卖酸梅汤、雪花酪、红果冰的摊贩,他们架起白布棚,手敲冰盏诱人前来消暑解渴。冰盏似大号酒盅,铜制。敲击时,无名指、中指托底,食指、拇指夹住冰盏,在不断挑动的碰击中发出“嘀嘀、嗒嗒”之声。所谓“敲冰盏”,即是如此的夏日一景,其声清脆且有节奏美感,为酷热中的北京城送去几丝凉意。
提起消暑的酸梅汤,老北京时酸梅汤有浓淡两种,浓的以琉璃厂信远斋的为代表,色如琥珀甜香厚重,有如蜜汁;淡的以前门外大栅栏的九龙斋为代表,其色浅黄而清澈,入口淡远而清醇。
旧京时众多文人墨客名伶在琉璃厂淘书后,必到信远斋饮上几碗解渴。梅兰芳、马连良以及梁实秋、张恨水都是常客,张恨水曾赞信远斋的酸梅汤:“一盏寒浆驱暑热,梅汤常忆信远斋”!
果子干
果子干采用杏干、桂花、果藕制成,将一小勺放入嘴里,立马觉得酸甜适口,爽脆滑腻。其实,这道小吃本来就是在民间兴起的,因为味道太受欢迎,名声竟传到了宫里。
当时,宫里对这道民间菜的用料自然是精挑细选,选用山东耿县的“耿饼”以及熟透了的大红杏自然晾干而成的的杏干,再搭配上台湾的冰糖、杭州的桂花、白洋淀的果藕,并将玉泉山的泉水烧开用来冲调。
果子干好吃的名声不假,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被明令禁止制作,这是由于街头小贩对卫生问题的把关不够严格。即使曾经失传过一段时间,也终会被执着的食客们寻回来。比如在什刹海前海东沿的东兴顺爆肚张,就有一道“宫承民俗”的典型代表,叫果子干。很多到爆肚张点这一道小吃的食客都说,不是为了好不好吃,就是想借这道小吃感受一下从前的那种氛围。
雪花酪
“冰激凌来雪花酪,好吃多给就拉拉主道!叫你尝来你就尝,白糖桂花就往里边攘!叫你喝来你就喝,白糖桂花就往里边搁!”这段有趣又含有文化底蕴的老北京叫卖,说的正是雪花酪。
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其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说“雪茶”的人说,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何时变的?不清楚。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的冷食。北京的天桥,天津的老三不管、鸟市都有制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