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组委办公区:混凝土圆饼当座椅 旧轨道枕木成景观

2016-05-13 15:41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冬奥组委办公区 里外全是工业风

办公地首次向媒体开放 混凝土圆饼当座椅 旧轨道枕木成景观  

北京冬奥组委的“家”——西十筒仓区域。甘南摄 

充满灵动气息的筒仓办公区、尽显工业遗址特色的景观小品、各种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技术……今天(13日)上午,位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首次向媒体开放。冬奥组委办公区采用的是边施工边入驻模式,目前一期入驻的五号、六号筒仓满足初期9个部门、两个运行中心的办公需求,首批工作人员近日已正式入驻。明年2月,办公区内其他建筑改造完毕后,将可基本满足所有部门入驻的办公需求。

五号六号两个筒仓

最先入驻

从位于长安街西延线上的首钢东大门深入厂区,进门后一路向西北行驶约3公里,便能抵达北京冬奥组委的“家”——西十筒仓区域。这里原本是首钢存放铁矿石的16个圆柱形筒仓和两个料仓,以及若干空中输送通廊、转运站、空压机房等工业遗存。2013年,西十筒仓改造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第一批试点,也成为首钢北京园区第一个改造项目,而北京冬奥组委是第一家入驻单位。

冬奥组委已经入驻的五号、六号筒仓是由两个并排而立、高三十多米、直径二十多米的钢筋混凝土圆筒改造而成。筒仓外立面上镂空雕刻出直径一至三米的圆孔,成为富有灵动气息的“外骨骼”,而原本上下贯通的内部空间则被分割成六层,依靠外壁上的大小圆孔采光通风,成为紧凑实用、功能齐全的办公空间。记者注意到,筒仓外面保持了混凝土工业建筑本色,切割下来的混凝土圆饼也成为室外装饰性座椅,充分体现了保持风貌、科学改造的设计理念。

工业遗存转型

冬奥会策源地

站在五号筒仓办公楼门口,“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的牌子格外醒目。冬奥组委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负责人表示,首钢西十筒仓冬奥组委办公区,主要利用原有工业厂房及构筑物改造而成,充分体现了绿色办奥运的理念,改造尊重原有工业架构机理和风貌,也考虑了奥运后再利用问题。为留住北京老工业的历史记忆,对原有工业构筑物进行修缮和维护,最大程度保留了工业风貌,又赋予新的办公功能,实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

走进五号筒仓办公楼,采光和通风良好的内部空间共有6层,每层都被分割成两个半圆形区域,工作人员在开放式平台办公。

环保理念也深植在冬奥组委办公区的各个细节之中:脚下的透水砖是建筑垃圾资源化而成,步行道旁的景观使用的是厂区的旧轨道枕木,部分照明设备是从首钢二型材老厂房中拆除的旧灯具。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位于五号和六号筒仓北部的几处景观小品,这些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是利用废弃钢材等艺术加工而成。

除了最先入驻的五号和六号筒仓,园区内的料仓目前也已经完成了初装,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完成近万平方米办公区的装修,届时将容纳千余名工作人员入驻。

办公区还运用了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纤照明、无负压供水系统、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等先进的生态节能、低碳减排新技术。作为园区内保存了百年钢铁记忆的工业遗址,西十筒仓经过保留改造和再利用,正在完成由工业建筑向冬奥盛会策源地的华丽转型。

运输架将改为

冬奥历史通廊

冬奥组委规划部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整个西十筒仓办公区在建筑改造方案、景观规划方案、建筑细节和景观小品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工业遗产、冰雪文化和中国文化元素,将建成城市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冰雪产业带动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展示充分结合的新型示范区。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办公区都使用了钢结构或混凝土框架外露的手法,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将楼梯、电梯等“交通核”设在原有建筑外侧,使建筑造型本身忠实表达了“保留”和“加建”的不同状态,体现了对原有工业建筑的充分尊重。

改造方案除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和构筑物外,还将场地内原有的工业遗存,如铁路线、火车头、天车广场、料斗、混凝土体块等均予以保留,并作为重要景观元素安排在场地景观中,由此演绎了工业遗存的新生与活力。

这位负责人透露,未来还将利用现场原有的矿石材料运输钢架,建设一个冬奥会通廊,在这个通廊中,历届冬奥会的会徽和年代都将如同时空标尺般铭刻在廊道中,让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回味冬奥历史。同时,园区内未来还将利用废弃滑雪板、缆车吊椅等物件,改装为休闲桌椅,在展现冰雪文化的同时,传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报记者 左颖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