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昨晚只剩十来家商户坚守 今晚营业结束后正式闭市 老商户讲述多年变迁感慨——东华门夜市早没了京味儿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马晓晴 董振杰)营业了32年的东华门夜市将于今晚结束经营后正式闭市,昨晚这里仅剩十来家商户坚守。
这个曾经以老北京小吃为特色的夜市,慢慢地失去了老北京味道,逐渐成了“全国风味小吃一条街”。昨天,一位在这里经营了25年的老商户,为《法制晚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眼中东华门夜市这些年来的变迁。
闭市前夜
仅十来家商户在坚守知名摊位前仍排长队
昨晚8时30分许,东华门夜市只剩十来家商户仍在坚守,大部分的商户已提前撤离市场。虽然商户们卖力吆喝,但这里已没有了平时熙熙攘攘的场面。
不过老滕家米线摊位前,仍旧排起了几十米约上百人的长队,商户滕先生和帮手忙得不可开交。这是东华门夜市的第一家商户,近年来知名度很高,不少人慕名前来品尝。“明天会营业到最后。”滕先生边把一碗米线放进舀子内边回答老食客的询问,“你们先加我微信,我准备在附近找个地方继续经营,到时候微信上告知。”
据了解,东华门夜市关闭后,东城区相关部门将在原址启动道路设施改造工程,恢复道路功能,还路于民,周边居民也将告别嘈杂、迎来宁静的生活环境。
“开了这么多年,一停止经营,还觉得挺不舍的。”附近的一位市民说,“我们已经习惯这里有个夜市,有时亲戚来了,可以到这里逛一下。”不过他也坦言,那些想来尝尝老北京味道的亲戚们对东华门夜市有些失望。
“煎饺子来一盘吗?马上就得!”“炸蝎子,尝尝吗?”……虽然冠以老北京小吃的名头,但这里几乎难觅真正的老北京小吃。“到任何一个城市,可能都能吃到这些。”市民白先生说。
商户讲述
北京小吃费人力成本高 但顾客不认
今年53岁的郑仲斌,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91年他经由姐夫介绍,来到东华门夜市摆摊经营。
郑仲斌说,东华门夜市于上世纪80年代由街道组织正式成立,目的是为解决一些没有工作、下岗待就业人员的工作问题。
据媒体报道,最早的东华门夜市不成规模,仅有东华门联社所属副食、饮食中心店、供销经理部、服装厂、工艺美术厂等10个单位出车摆摊14处。卖的东西除了吃喝,还有服装、照相器材等。
郑仲斌说,当时这里的设施并不齐全,商户们都是推着木质三轮车,在车上搭上铁架子,烧煤做饭。这里的餐饮起初经营一些老北京小吃,郑仲斌一开始卖的是北京油炒面,后来由于销量不好,又换成了薄饼烤肉。
但是薄饼烤肉的做法太为麻烦,郑仲斌和爱人一个烙饼,一个剁肉,忙活一白天,下午出摊,忙得顾不上休息。
再后来,他又换卖褡裢火烧、丸子粉、核桃酪等,但同样因为做工复杂、成本高和销量差的原因,很快就停卖了。
“尤其是这核桃酪最难做,老百姓还不认,卖了一个月我就不卖了。”郑仲斌说,核桃酪是北京最传统的小吃之一,是以糯米、核桃、枣等为主料,以白砂糖为调料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甜品,但其做工较为复杂,从准备食材到熬制需要很长时间。
郑仲斌对法晚记者说,核桃酪虽然有名,但一晚上也卖不出去多少,一个月之后,他便又换了经营项目。
放弃京味儿随大流 什么好卖卖什么
1996年,郑仲斌换了第六个经营项目,经营羊肉串、鸡胗子等。有一次,他看到有地方卖炸虫子、蝎子和知了,他便也引进了一些尝试卖,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小小的虫子竟然销量不错。此后,郑仲斌便不再卖其他烤串,专攻炸虫子。
炸虫子一卖就是20年,如今,郑仲斌依旧是市场上为数不多卖炸虫子的商户之一,但和其他商户不同的是,炸蝎子和炸知了是他的“专权”。郑仲斌说,每月给夜市交120元,便可以申请一个专项项目,除了他别人不能再卖同样的食品。现在东华门夜市里,卖蝎子和知了的也就只有他一家,所以销量一直都还不错。
郑仲斌说,很多商户也跟他一样,因为北京小吃不好卖,就慢慢地换成了别的小吃了,什么好卖就卖什么,渐渐地这里也就发展成了全国风味小吃一条街了。
市场变迁
环境 商户数量减少 卫生管理加强
东华门夜市换过三次“主人”,最开始由街道组织,后来由工商部门接手,2000年以后则由政府接管。郑仲斌说,最初东华门夜市有一百零几家商户,90年代发展到140多户。夜市范围也比现在大,整条街的长度超过了200米。
2000年由政府接管以后,东华门夜市进行了整合与规范,商户数量逐渐减少成了如今的88家,整条街的长度变为了188米。其次商户的摊位变成了更美观结实的桌子和棚子,蜂窝煤也换成了液化气,更为安全环保。
卫生方面,管理方也格外重视,招来保洁员随时进行清理,每晚还要用洗涤灵对地面进行冲洗,将油渍逐一洗掉。商户则也需要额外交纳每月几百元的卫生费,承担保护周边环境的责任。
售价 成本成倍增加 东西越来越贵
很多北京人提到东华门夜市,首先想到的一个字就是“贵”。郑仲斌也承认,如今的东华门夜市确实贵,但贵也有贵的原因。
郑仲斌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管理费是每月100到300元,如今管理费每月2000多到5000多元。
摊位的位置不同对销量的影响很大,所以不同摊位的管理费不同。郑仲斌的摊位位于整条街中间,但靠近王府井商场、位于整条街最东边的二三十个摊位因为挨着商场和地铁,客流大,销量才是最好的。“以前,最东边的摊位一天能卖出上万元,而最西边的摊位才能卖出几千块,差距挺大的。”郑仲斌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理方也想出了办法,让靠西边的商户早半个小时营业,东边的商户晚半个小时营业。商户按照位置不同交纳的管理费也不同,最西边商户需交纳每月两千多元的管理费,东边的管理费最高需要交纳每月五千多元。
成本费也在不断上涨。前不久,郑仲斌经营的蝎子就涨价了,每斤从原来的200元涨到了400元,这让郑仲斌不得不把蝎子价格从15元3只涨到15元2只。
除了这些,请员工看摊也是需要花不少钱,郑仲斌说,一位员工需要每月3000元的薪水,有的还需要提供宿舍。
成本、管理费、员工工资都在上涨,食品价格也就跟着涨了上去。
顾客 北京人少了 外地人多了
法晚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前来夜市吃东西的北京居民并不多。仅是因为这些天夜市要关了,一些老北京才特意前来看看,拍照留念。
郑仲斌说,这里卖的小吃,在北京其他地方也都能买得到,北京人都吃过了,不觉得新鲜自然不会光顾。这些年前来光顾的多为外地游客和外国人,他们难得来一次北京,在逛完王府井之后,通常都会来这里品尝一下美食。
“以前的夜市和现在的夜市最大的区别就是,气氛不同了。”郑仲斌说,上个世纪90年代,这条街上要是谁家出了一个新的小吃,肯定好多人排队买,而且大部分还是北京人。而现在,除了像滕先生这种上过电视有知名度的摊位以外,很难出现排长队的现象了。“什么吃的大家没见过,愿意吃就尝尝,谁还特意排队啊。”郑仲斌说。
说到对未来的规划,郑仲斌表示还没有想好。郑仲斌家住簋街,得知这里要撤市以后,也到附近找过门脸房想开个饭馆,但没能如愿。去五环外,离家又太远。郑仲斌打算闭市后先歇歇,再考虑未来的去向。文/记者 马晓晴 董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