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法晚联合报道 2016年秋天入学的新初一学生将采用全新版本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此次新增的评价指标中,在艺术素养中要求学习和掌握至少一项艺术技能,特别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技能。此外还增加“个性发展”这一指标。据了解,评价结果还会纳入中考评价,作为初中升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昨天,市教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今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初一)将使用新的评价报告册。而今年以前入学的初中学生仍适用2012年印发的《北京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修订)》。
记者梳理发现,新的评价报告册增加了不少内容。重要的一点是增加了“个性化”发展方向。2012年“旧版”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成就、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和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新版”指标中则包括思想道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以及个性发展6个方面。其中,个性发展是第一次出现在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如何才是“个性发展”,评价体系中给出的考察点有两个,分别是兴趣爱好和特长成果,考察点则在于“对某些知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思考、专注与探求情况”和“在文学、科学、体育、艺术等领域的特长和成果等”。
传统文化艺术素养被“看重”
除了“个性发展”要求,新的评价体系中在思想道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的考察中都有所丰富。
例如,在思想道德的指标中,要求记录学生参与团(队)、班级活动及班级、校级等服务工作的表现情况,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走进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战纪念馆等情况,参加“三爱、三节”等主题教育活动的表现情况,也有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题、次数、时长和表现情况。在艺术素养的指标中,考察点包括学习掌握至少一项艺术技能,特别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艺术技能。
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勤于实践,要有积极劳动的态度、习惯和情感,此外参与市、区社会大课堂基地实践体验的次数、时间、成果及心得体会等情况都成为考察要点。在学业水平的考察中,除了要有学生的课堂表现,还要考察学生课外阅读的主题、数量、体会和交流表达。
评价结果将纳入中考评价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服务平台进行管理、记录和评价,以客观记录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代表性、关键性事实为主要方式。鼓励学生本人、同学、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资源单位等多主体参与评价,评价结果最终由学校确认。
评价结果可为学校、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和学生自我反思改进提供依据,为学生进行初步生涯规划、确立长远发展目标提供参考。评价结果还会纳入中考评价,作为初中升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