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09项指标监测南水水质 城区用水比例超7成

2016-12-27 04:1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一百零九项指标监测南水水质

南水进京近两年,城区自来水中的南水比例已经超过7成,1100万市民喝上了南水。日前,记者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最重要的调节池——大宁调压池,看看南水的“体检”过程。

房山长阳大宁村北,一泓圆形池水清澈透亮,这里就是大宁调压池,它是南水进京后、进入水厂前最重要的中转点。市南水水质监测中心的3位工作人员正拎着一根吊索取水,对大宁调压池内的南水进行每周一次的检测。“这些水样要进行最严格的地表水国标检测,总共109项指标。”工作人员王晓雨把清澈的水样分别注入8个玻璃瓶后,立即送往实验室。

在南水进京后的输水线上,这样的监测点总共设置了13处。每个点位都会采用多种手段检测水质,实验室检测仅仅是其中一种。

去年,这13处监测点中又有3处增设了自动监测站,分别位于惠南庄泵站、大宁调压池和团城湖三处重要的工程节点。把自动监测仪没入南水中,仅仅两分钟后,数据线连着的显示屏上就会出现水温、电导率、溶解氧、浊度和pH值五项常规参数,每小时向水质中心传一次数据。自动监测站常年有8位值班人员,倒班盯水质,24小时不离人。一旦数据有稍大的变化,他们就立即带上装备赶往取水点,进行人工复检。

“自动监测站胜在速度快,但数据受扰动稍大,比如一条鱼游过去,就有可能导致参数波动。”王晓雨说,为了保证水质,值班人员不得不草木皆兵。实验室检测和自动监测站在精度、速度上实现了优势互补。

大宁调压池和团城湖还设置了生物预警措施,请来青鳉鱼为南水“放哨”。在大宁管理处的水质监测室里,记者看到了这种大名鼎鼎的医学用鱼,它全身透明,长约2厘米,三条一组,总共8组24条,正在盛满南水的透明玻璃管中自由游动。

“这鱼是中科院专门培养的,往上数三代,都生活在无污染的水里。”大宁管理处主任周文军介绍说,青鳉鱼对水质极为敏感,稍有污染它们就会焦躁得乱窜。透明玻璃管外有微型传感器跟踪拍摄,并通过三维数据传到计算机里进行分析。如果小鱼游动的路线异常,仪器就会报警,启动人工复检。为防止青鳉鱼渐渐对南水产生“抗体”,每半个月还会更换一批。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设置了入京、入城、入厂的“三道防线”。不论哪种检测手段发现来水异常,都将立即切断水源,保障本市供水安全。

南水在自来水厂处理后,经由管网输送到千家万户。这个过程中的检测是否也同样严格呢?

市自来水集团发言人梁丽介绍说,春夏秋三季,来自长江的南水藻类含量高,冬季寒冷,低水温增加了沉淀环节的处理难度,市自来水集团都会根据季节随时调整制水工艺。2014年,在原本自来水管网终端监测点的基础上,又专门针对南水水质增设了161个监测点,覆盖3500多个居民小区。市自来水集团的200名职工组成100个小组,采取死看死守的方式,每天检测2次水质浊度、电导率等指标,主要防止“水黄”现象。

“近两年时间,南水水质一直保持在地表二类,也就是高于饮用水的标准。请市民放心!”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