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了两张地铁地图,一张是我们北京的,一张是巴黎的,请各位委员看看有什么差别……,”在今天上午的小组会上,举着两张图的康伟宏委员一开口,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我们看不懂呀,你还是揭开迷底吧!”委员们期待着。
“我左手这张是巴黎的地铁地图,右手是北京的”,说着,康伟宏站了起来,为能让全场的人看得清楚一些。康伟宏说,北京现在18条地铁线,500多公里,巴黎只有14条,200多公里;日客流北京平均1100万人次,巴黎是500万人次。“再看看这两张图,北京地铁是两条线交叉,但巴黎是一个点为中心,主线多条线交叉,次级线也是三四条线交叉。北京是方格网络,巴黎是多边,很少有拐弯的死角。”
“先不用说多远,单单是换乘,北京地铁就不是很方便。”康伟宏举例说,“我办公室在亮马河,从亮马桥站到东四环东风北站,这两地是平行点,所以要换三个地铁站,换三条线,短短三公里要花很多时间,耗很多体力。由此,我的提案就是:地铁应立体规划,实现多线交叉。这样,可避免两线交叉跳方格。”
康伟宏说,地铁的空间设计,目前是平摊式的,换乘走很远。能不能做一个多层设计的线路,比如巴黎的里昂地铁站就是四层设计。在体系方面,对出行者来说,不应是巴士、地铁、高铁完全分开,应有一个线路规划方案,在一段出行中,应是就近便捷,地铁、公交随时换乘。但目前的问题是,巴士公交、地铁各自的体系很完整,中间很难做到无缝衔接。
在票务方面,一些国家的地铁、巴士票是打通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通用的。但北京这里还是不能做到。这对一体化出行,无缝对接还是有一定影响。
标识方面,目前的标识很含蓄,也符合东方人的习惯。但还不如麦当劳的标识醒目。“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问,哪里有地铁站,可实际上,站点就在附近,前后都有。接着会被问,走哪个近,因为地铁标识是看不到的。北京地铁只有278站,而比北京地铁线路少的巴黎却有378站,也就是说,北京站与站之间较长,对于寻找标识的乘客有一定困难。”
康伟宏建议,是不是首先在现有的地铁线路上优化定位,然后再适当加一些线路,而不是一味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