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泉委员是标准的地铁族,是10号线、4号线的常客,“早晚高峰,等两三拨车过去才能被人群簇拥上去,这是常态。才能上车是常态,地铁站外排队进站更是每天必修科目。对于那些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老、幼、病、残、孕)来说,简直是噩梦。”
虽然地铁拥挤,刘泉委员仍然坚持尽量地铁出行,但他也认为必须增加地铁乘坐的舒适度,以增加地铁出行的吸引力。“一些商务出行人士及高收入群体,本有通过公共交通出行的愿望,但是由于地铁过度拥挤,客户体验感太差,所以宁可仍旧以私家车的方式出行。这部分群体,基本上是一人一车,而他们实际上对路面资源的占用是最大的。可以说,北京地铁对这部分人进行有效分流,可以大幅减少地面交通压力;如果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经营,可能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结果。”
经过2年多的调查,今年的政协会上,他带来了提案。“在北京地铁列车中加挂商务车厢,以价格杠杆制定相关计价准则。遇到波峰波谷时段,在基础费用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加乘,满足不同乘客的差异化需求,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市财政,更重要的是还能实现对地面交通的有效分流。”
刘泉委员介绍说,这个解决思路也是受到了外地相关政策的启发。深圳地铁从去年7月推出了商务车厢,即在6节编组的基础上,新增外挂2节商务车厢。他对北京地铁加挂商务车厢进行了测算,“空客330‘两厢’舱位占飞机座位9%,考虑到地铁运营的公共性,所以商务车厢比例按3%来计算。根据地铁公司每日对外公示的人流量来看,每天平均日客流量为840.19万人左右(节选2016年12月26日周一至2017年1月1日周日),那么商务车厢一天的人流量将达到25.21万人,每人消费20元,每天收入就是504.2万元,一个月1.51亿元,一年就是18.12亿元。如果商务车厢这25.12万人,按照平均每部车2人的标准来计算,那么路面上的私家车至少可以减少12万辆!”
刘泉委员建议先对北京地铁的一两条线路作为试点。如果效果良好,可以推广至北京地铁全线路。“这一举措对于全社会的交通资源合理化配置,环保问题,治理大城市病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