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大鹏委员在加快治理“大城市病”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联组讨论上剑指垃圾分类。他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小区里边的垃圾桶都是分类的,而垃圾车一来就不分类了,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孟大鹏说:“我是做教育工作的,我们对孩子做了很多环保方面的教育,包括垃圾分类的教育,在实施环节不到位的话其他的教育都没有用。”
听了这个问题,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孙新军回答说,垃圾分类已经开展了16年,但进展很慢。合并运输问题这个困扰使垃圾分类备受诟病,合并运输最主要的原因是分类不彻底,5个人分类,2个人不分,大量无机物混在里面,这种堆肥是没有办法的,要二次分类才能堆肥。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分开运输反而不方便。
孙新军说,垃圾分类已经讲了很多年,但是没有秩序,市民不怕奖,怕罚,但是现在法律供应跟不上。发了那么多的垃圾桶,都拿去装米了,洗衣粉肥皂,吸引力太低了。
孙新军透露,北京市将要试点大小桶制度。大小桶就是简单分类,有两种模式,第一种分类模式是会烂的和不会烂的,不会烂的拿去焚烧和填埋,会烂的堆肥。第二种是能卖的和不能卖的。“比如按照会烂和不会烂的分,大桶装不会烂的,小桶装会烂的,明示居民小桶半天清理一次,大桶两三天处理一次,如果将会烂的垃圾扔进大桶,很快就臭了,邻居就会找你算账。”孙新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