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通途:北京四十年织就交通路网

2018-07-12 06:50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通 途

灰筒瓦,绿琉璃,前门楼子南门儿外,路面上镶着一块“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标识。

四通八达的中国路,从这里出发——中国第一条城市快速环路,国内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项目,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公交线……

40年间,一条又一条道路从这里像经络一样延展,记录城市的变迁,丈量前进的脚步。

500公里环路环环相扣

上周,西北四环的万泉河桥添了条新匝道,从西四环往北五环,司机可以少等3个红绿灯,节省十多分钟。

千姿百态的立交桥,无疑是40年间北京路网发展的最好见证。其中,已过“而立之年”的三元桥,因为两年多前那个冬天的一次“换梁手术”,一战成名。

那天一大早,年过古稀的罗玲——我国知名桥梁设计师、三元桥的设计者,背个斜挎包,坐地铁10号线赶来看新梁就位。

出了站,老设计师打电话向施工方求助:“你们谁有空,来接我一趟。”

三元桥,这座当年她亲手设计的立交桥,如今周边早已变了模样。1984年,这儿还叫牛王庙,大片庄稼地上要建一座当时在北京,乃至全国规模最大的立交桥,有必要吗?

当然有!当时,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可是北京的道路建设已经停滞了大约10年,路窄且少,城里人出行难,京郊人进城也难。尽快开拓城市干道,并在规划的快速路上有计划地建设立交桥,是当务之急。

时年22岁的秦大航是交通行业的小字辈儿,他一笔一划地按罗玲的设计绘制成了牛王庙桥设计图:苜蓿叶形的互通式立交桥,3座主桥、5个匝道引桥和7条匝道。

之后,伴随着罗玲、秦大航们的一张张图纸,北京的城市道路跟着一圈儿一圈儿地从城里向城外延伸:

1992年,二环路建成,成为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朝阳门、建国门、东便门、永定门、西直门……在城门楼消失多年后,北京的桥,成为这座城市的新地标。

1994年,三环路完工,46座立交桥,串连起国贸、马甸、公主坟等黄金区域。

2001年,四环成环,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缓解了北京的拥堵。

2003年,五环路通车,99公里的环路上架设大小立交桥70余座。其中,占地数百亩、投资超亿元的大型互通式立交桥就达12座。

2009年,六环路全线贯穿,打通了北京远近郊区卫星城镇间的绿色通道,每天,成千上万辆过境大货车擦城而过。

几环相加,总里程将近500公里,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

也难怪罗玲在自己30多年前设计的三元桥前有些踟蹰不前,昔日周边大片的庄稼地如今早已高楼林立,高峰时段每小时的车流量从建成之初的1000辆增长为13000余辆。

当年画图的小秦,如今是此次三元桥大修工程的设计专家。根据专家组设计的“手术”方案,43小时,千余名路政人昼夜不歇,首次利用国产的千吨级驮运一体机,为三元桥实现整体换梁。这一次,三元桥的使用寿命被延长了一百年。

短短数天内,一段长约73秒的延时摄影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就超过了200万次。

北京高超的精细化城市管理能力,收获了全世界点赞。有人说,这就是北京速度。也有网友说,这种能力是北京办好2022年冬奥会这样的顶级国际赛事的底气之源。

1017公里高速四通八达

作为交通主动脉的环路环环相扣,若想四通八达,得靠一条条放射线——五环内,靠的是通惠河北路、西外大街西延、东北城角联络线等20余条城市快速路串联;五环外,靠的是京藏、京沈等高速路连通。

在这些放射线中,京石高速(现京港澳)的资历最老。1984年,国家出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改革新政。北京市积极筹备,不到两年,京石高速一期动工,起点是三环路的六里桥,终点定为房山琉璃河。后来曾任北京市交通委主任的周正宇当时刚刚大学毕业,就参与了这项工程建设,他记得“这条路引入了大量德国摊铺设备,路面摊铺不再依靠人工,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要想富,先修路。京西要道通了,带旺了人气,带火了经济。京东、京南、京北人看得眼热,也翘首盼着高速路能早点通到自家门口。

1988年,京津塘(京沪)高速公路从三环分钟寺桥一路奔东南方向扎下去,连通天津、塘沽。“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并按照国际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建设跨省、市高速公路。”为了这条路,周正宇和同事们吃住全在工地。

住在四处漏风的简易工棚里,路政人却修出了一个“全国十大公路工程”奖,并且拿下了中国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绕着四环路转一圈,一条条放射线道路向外延展,四通八达。其中,有全国第一条机场专用高速路——首都机场高速,还有创下当年北京境内最长纪录的京藏高速……

1999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北京城市空间不断向郊区扩展,高速路建设跟着城市的脚步提速。5年间,北京年均要修60公里高速路,每一条都与五环路相交,大部分被引至四环。

2008年,随着京平高速开通,北京市实现了“区区通高速”。同年,全市重点自然村实现通油路,城郊间1小时交通圈基本实现。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给如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个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由此,交通成为规划的先行者,开始领跑。

最近5年,全市交通领域完成投资4922亿元,同比增长44%;高速公路年均在建里程由60公里增至150公里,通车里程从922公里增至1017公里,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里程从1226公里增至1365公里,京台高速、广渠路二期等重点道路项目建成通车……

京台高速北京段通车,一下子将北京与河北的距离拉近了40分钟。周正宇自豪地说:“国家高速公路网的7条放射线在北京境内的路段全都通车了。30年,北京高速路从无到有,每一条我都参与了。”

明年,北京延庆到河北崇礼的直达线——延崇高速将通车,两地间的车程至少缩短3小时。这条路95%的路段架桥打洞。首发建设公司副总经理乔培贞说:“用桥把路架起来,只占用了桥墩的土地,其他地方还可以再开发,道路两边也不会被高速切断。这样做有利于带动经济交流和发展,也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

不久后,京秦高速和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将开通运营,国高网在北京界内的断头路将全部打通。这两条路将河北省张家口、涿州、廊坊、承德,以及北京大兴、通州和平谷等地“联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900余公里专用道公交优先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汽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像许多大城市一样,在北京,修路与堵车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

上世纪八十年代,二环内的拥堵路口有180多个,当时主要是由于车辆混行、路网不便捷造成的。每修一条路,就能引来一部分车流。

进入九十年代后,城区边缘一扩再扩,城市人口膨胀,机动车与日俱增,修路的速度似乎永远也赶不上车辆增长的脚步。

跨入新千年,北京的机动车年均增长25万余辆,2009年净增量更是高达51.5万辆,几乎与香港机动车保有总量相当。一位交通专家算过一笔账,每增加100万辆小汽车,需要新增加的路网相当于整个二环内路网容量,相当于五环内路网容量的30%!

仅靠不停修路,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这一城市“顽疾”了,必须向科学管理要效率。

于是,1996年,北京的路口首次出现了左转弯待转区;1997年,122报警服务台建立,无论是交管局还是交通参与者,都可以实时获取路面信息。

同时,还必须大胆改革,彻底转变城市交通治理思路。

2003年,北京市交通委成立,告别“多龙治堵”。

2005年,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公交线——前门至德茂庄的快速公交线正式运营,家住南城的李乐说:“原来这段路坐车至少1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就到了。”一次道路资源的重新划分,沿线20万人受益。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实行单双号限行,会期一路畅通。当年10月13日,北京正式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以求抵消迅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

2010年12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向社会发布,从“建、管、限”三个方面,提出了28条缓解交通拥堵的综合措施。这标志着北京从单纯地修路,向建设、管理和有必要地限制使用道路并重转型。

当月,北京市宣布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措施,以摇号形式控制车辆的增长。

控制小汽车的同时,北京多次为运输效率更高的“大公共”提速——

2011年5月24日一早,京通快速路公交专用道启用,早高峰公交车行驶速度达到平均每小时60公里以上。一位322路公交司机说:“在这条路上开了5年公交车,头一回觉得这么痛快。”

2015年,一份《公交专用车道设置》“地标”出炉,首次突破了在高速公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的限制,并明确符合条件的双向两车道道路也可以施划专用道。

2016年10月10日,北京首条环线公交专用道在三环路内外环落地,一同启用的还有京藏高速(北郊农场桥—马甸桥)和京港澳高速(宛平桥—六里桥)两段专用道。也是在这一年,北京的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1.8%,实现了四年来首次下降。

目前,全市施划的公交专用道已经超过900公里,真正实现了公交优先。

与此同时,数以千计针对断头路、交通堵点的“微创手术”,打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潮汐车道的施划、一路畅通的“绿波带”、不断优化的公交线路,将道路资源重新盘活……

渐渐地,这座城市的道路已经不能再用“大马路”一词概括,“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被写入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正值酷暑,鼓楼西大街维持着一上一下两车道的旧时模样,斑驳的树荫遮满路面,开车、骑车打此经过,时光也仿佛慢了下来;西总布胡同,人行道边沿描了一道橘色,沿街两侧一辆车也没有,路边口袋花园郁郁葱葱……《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老城区原则上不再拓宽道路,延续了数百年的北京风情将在这些路上绵延。

40年间,一代又一代修路人、架桥人用双手为这座城市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路网,这张网顺行而织,乘势而通,疏密相交,向着未来不断延伸。

多年前,著名交通专家徐康明曾经给北京缓堵开出“药方”——要在“通”字上做文章。而北京的这场“通途”之战,一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