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位专家学者共话名城保护
“保护和民生对老城同等重要”
近日,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北京印迹”平台主办的“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在市规划展览馆举行,7位专家学者共话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副主任张杰认为,保护和民生对于老城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应该全面提升老城品质,补足历史欠账。
中轴线的独特气质
登临景山,南望北观,建筑井然有序,壮美至极。北京城的气质,在方正,在规制,在秩序。
“这是一张从南向北的鸟瞰图,从这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中轴线的整体形态。”在“名城保护·大家谈”现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展示了中轴线的恢弘之美。“北京是中国古都中最完整保留了历史格局的都城,其中最能反映独特气质的部分就是中轴线。它构成了北京的城市轮廓,展现了一个宏大壮美的空间序列,也是一个气势磅礴的城市景观。”
近一年来,北京围绕着中轴线遗产标准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深化了申遗文本。北京中轴线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得到了现场专家的肯定。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孔繁峙介绍,北京历史上,曾是五个民族先后建都之地,但在城市建设上,都遵循着相同的文化理念,保持延续了历史上的中轴线,“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四合院的文化意义
张杰认为,“保护和民生对于老城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张杰提出,应当以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老城保护的前提,全面提升老城品质。在整体保护层面,首先是老城不再拆了,做到应保尽保,重点保障整体院落和街巷格局的清晰可辨,其次是尊重老城演变过程中时间痕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叠加的城市历史遗存更多地承载着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忆。”此外,还要做好织补微更新,关注民生,小规模渐进式发展,补足历史欠账。
孔繁峙提到,“代表老北京的城墙不在了,游人只能在胡同、四合院寻找历史上的老北京,感受老城的历史环境,可见胡同、四合院的文化意义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保护名城要有生态意识
紧邻北京西站,有一座莲花池公园。来往行人也许并不知道,这里就是北京城最初依赖的水源。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中心教授唐晓峰介绍,从周代的蓟城,一直发展到金中都,都是在莲花池流泉水系上建立的城市。“北京地区的大河因为地形高差与水势不稳定等原因,历史上不便于被城市利用。便于北京城利用的稳定的地表水,主要来自西部的流泉。”
“生态的历史是北京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要有生态意识,把历史上的生态体系保留和继承下来。”唐晓峰说,现在北京西部的流泉数量大为减少,应该加强地表植被保护,禁止山地随意采石,认真保护古代渠道遗址,让北京成为蓝绿交织、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美丽之城。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邱跃、《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马炳坚、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侯兆年等专家也分享了关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观点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