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揭密京城地下中轴线

2016-01-04 11:20 北京电视台

打印 放大 缩小

以前,人们只知北京城只有一条中轴线,就是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那条,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这条中轴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如今,京城新增加一条中轴线,几乎古老的中轴线重合,不过,它不在地上,而是在地下,这是到底这么一回事呢?

说中轴线得从“中国”说起

中轴线跟“中国”能扯上啥关系?别说,还颇有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离开“中国”一词。中国一词最早是指天下的“中心”,取“居天地之中”之意。后逐渐带有王朝正统性的意义,在直接统治地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四夷为臣属之地。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

太庙

太庙

社稷坛

社稷坛

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所谓前朝,是指宫殿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所谓后市,是指皇宫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交易市场,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宫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右社,指皇宫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坛。这一记载后世纷纷效仿。比如元大都、明清时的紫禁城等。

老北京中轴线始于元大都

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东岸的宫城中央,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从明清时京城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三座门─西三座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

中轴线

中轴线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之后随着时间推移,社会面貌也悄然发生改变,这条中轴线也跟着发生变化。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