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烟袋斜街的前世今生

2016-01-07 08:39 北京电视台

打印 放大 缩小

在西城区东北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烟袋斜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它就是北京著名的烟袋斜街。这条街的商户主要经营水烟和旱烟生意。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像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锅子头,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连接至什刹海地区。看上去活像个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形容的恰如其分。

烟袋斜街牌楼

烟袋斜街牌楼

修缮后的烟袋斜街,一座牌楼矗立在街东口,古香古色的明清传统建筑风格扑面而来,现在除少数餐馆、酒吧之外,大多是是经营茶具、烟具、灯笼、古玩、风筝等民间工艺品的店铺摊位,是一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

烟袋斜街的“昨天”

谈起烟袋斜街的历史,咱们还得从元朝开始。烟袋斜街的修建最初的目的呢就是成为一个连通漕运码头的卸货点儿。这条斜街的西口直插入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什刹海风景区。元朝开朝,蒙古铁骑进到京城,但是由于北方旱灾,部队缺衣少粮。元世祖忽必烈就下令修建一条人工开凿的的运河直接汇入京杭运河中,这样作为运河的支流就可以把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的通过水路而运到北方来,这条街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学家郭守敬亲自督导修建的。

烟袋斜街景色

烟袋斜街景色

烟袋斜街的买卖

明代由南方迁来大批商贾富户,在此落座经营一些生意,由于积水潭一带风景幽静,所以达富贵人在沿岸纷纷修建院落。因而在连接积水潭和地安门外商业区的斜街上,不仅维持了斜街市南端的繁荣,还应运而生出现一些为达官贵人、文人士子宴饮游乐服务的酒楼。

烟袋斜街景色

烟袋斜街景色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查到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有名的天香楼。尽管明中期以后通惠河淤塞、积水潭面积萎缩,交通货运逐渐改成陆路,但仍然没有到影响斜街商业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商人频繁出入京城,大多居住于德胜门、安定门一带,这很可能是离鼓楼斜街商业区较近的缘故也可能是当时规范指定他们居住之地,自然也方便他们在斜街买卖货物。所以有理相信德胜门外马甸一带就是当年伊斯兰商人的居住之地,德胜门箭楼北面依然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清真寺。因为至今马甸仍是回族较集中的居住区。

烟袋斜街夜景

烟袋斜街夜景

烟袋斜街最繁盛红火的时间是清代光绪年间,这个名称大约也是此时叫开的。斜街里出现多家饭庄、酒楼、烟铺、茶馆、浴池等。最有名气的饭庄还得说是京城赫赫有名的京城“八大楼”中的庆云楼。随后出现了以经营烟具为主的“同台盛”和“双盛泰”两个店铺,据说两店老板曾为那拉代氏通洗水烟袋,于是声闻京华,斜街东口便出现了以烟袋作店幌子的烟袋商店,这两家店在斜街中名声、气派最大,幌子也最醒目,久而久之。于是老百姓们便称之为烟袋斜街,也是中轴线上唯一的买卖街。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