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协委员、北大行政管理学系主任萧鸣政:
促进人口内增长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侯懿芸 实习记者 张婷)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于今天(20日)下午开幕。上午,政协委员们陆续报到。《法制晚报》记者获悉,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萧鸣政将提案建议,针对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应科学调控首都人口规模。
萧鸣政表示,人口控制战略应不仅限于总体控制增长,而在于保持内增长和外增长的良性循环。他认为,整体结构要调整、分布上要进行优化,使五环内外各自循环发展。这一战略的实现,在于科学的设计积分落户与迁落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人口调控政策的设计。
委员提案 控制外来人口 促进内部增长
萧鸣政提到,近30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4%,这个速度大大超过了城市管理水平,“增长的人口中,70%是外来人口。”他表示,北京市要达到“十三五”规划的人口控制目标,未来五年每年应把外来人口的增长数量控制在10万人以内。
“控制外来人口,还要促进(京籍人口)内部增长,缓解老龄化问题。”萧鸣政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落地,未来五年预计京籍新生儿年均增长近5.8万人。再加上高素质人才及其家属调入等因素,预计“十三五”期间京籍人口年均增长11万到13万人。
五环内外各自循环 科学设计积分落户指标
萧鸣政发现,五环外的人口在全市占比51%。北京每天约有30%的人奔波于五环内、外的工作地和居住地。因此他认为,应鼓励在五环外建立工作商务、居住生活、购物医疗一体化的社区,形成五环内、外人口在各自的社区循环。
萧鸣政认为,积分落户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评价的基础数据,包括年龄、职业、专业、业绩、地域、国籍、潜力指数、价值指数等。这些指标的加权大小主要考虑到落户、迁移、居住证人群的人口,对于北京市发展的战略性和紧缺性,“也就是说符合北京战略发展的紧缺人才优先落户”。
同时,他认为指标的设计还要考虑对优化全市人口整体结构的贡献,以及对调整五环内、外人口分布结构的贡献。
统计数据
外来人口增速减缓
2015年,全市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积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挥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引导人随业走,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常住人口的缓慢增长。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昨日发布数据,北京常住人口突破2170万。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9%。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常住外来人口呈现由较快增长向缓慢增长过渡的趋势。受此影响,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出现下降,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减弱。
此外,常住人口呈现逐渐向发展新区聚集的趋势。根据市规划委规划,行政副中心规划已经基本确定。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迁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远期将带动约40万人疏解至通州。
按照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会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将显著增强。
文/记者 侯懿芸 实习记者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