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
通州的历史建筑
通州城里的不少建筑,在历史变迁中留下了身影,只是有的依然健在,有的只存在人们记忆之中。
大光楼(网络图片)
大光楼
俗名坝楼,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仓御史吴仲督修。大光楼确切位置在通州旧城北门外沿通惠河向东,在运河与通惠河交汇之处。取卦爻“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义。
明清两朝,户部坐粮厅官员,在此验收漕粮,故也叫验粮楼。每年农历三月一日至十月一日,这段漕运时间,户部仓场侍郎(明朝为巡仓御史,清代满汉侍郎各一人,不常住通州)率属下各官吏,在此楼检验运抵石坝的正兑进京白粮,供皇室百官之用。供奉粮食者以杉木制作的斗形小盘,盛满散装白米,上楼呈验,一切标准合格后,检斤过秤,重量不亏,也就算完成任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乱,义和团与清廷合作,扶清灭洋。通州沦陷后,八国联军疯狂报复,将大光楼及众多古建烧毁,1901年,南粮由火车运送北京,漕运停止,石坝废弃,大光楼也随历史销声匿迹。
浮桥
通州通往三河及东北方向的运河(古称白河),原来没有桥,全靠摆渡,运兵运粮运饷都很不便。
辽金时曾建木桥,雨季河水泛滥,木桥常被冲毁,后编船做桥渡河,又名船桥。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巡抚洪锤在通州东门外的罗家口设船建浮桥,浮于白河之上,以利通行。明永乐年间以浮桥不便,修木桥。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次年被水冲走。明正统元年(1436年)冬,造白河浮桥,以马快船及预备运砖船编排为之,委派千总驻防、拨军士十八名,通州拨民夫六名看守。
清朝将桥移往北门外水浅之处,每年修理桥船经费,由户部拨发,设桥船五十只,通州派船夫四十人,每人每月给米七斗五升。清代帝王,东陵祭祖,常过此浮桥。民国初年浮桥船撤,又另设摆渡。
新中国成立后,建水泥新桥,浮桥成为回忆中的历史,附近的居民因袭旧名,至今仍称浮桥。
西海子公园
通州旧城之北,分东西二海,辽金元三代称湖泊为海子,故名海。西海靠西城墙,东海挨东城墙。西海子为建燃灯塔掘土奠基所挖,为增加塔基高度而从旁取土。东海子已无踪影,西海子至今仍在。新中国成立后,西海子建人民公园,以池塘为湖面,中间筑腰堤,水分南北二湖,建石桥一座,桥下可通小船,垂柳环湖为荫。
潞河中学
早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河北基督教公会便传入通州。通州先办男塾,后建协和小学,直升格为协和书院。光绪四年(1878年),牧师姜戴德等人在新城南门外,买地建楼,成立教会学校,因地处运河边上古通州而名潞河学校,由谢卫楼等牧师、教士执掌教务,谢卫楼为校长。
尉氏楼(今人民楼)坐北朝南,居校园中间北部,整体平面如篆书引号部首,为二层楼。楼前不远即是谢氏楼(红楼),中部高耸十字架式平面,顶层有西式铜钟,底层中间为南北通道。
红楼之左是文氏楼(解放楼),右为潞友楼,东西对称。文氏楼为1923年所建。1927年,陈昌佑作为校长主持校务,他是第一任由中国人自己担任的校长。1942年到1946年,日本人入侵通州,学校西迁陕西西安,仍名潞河中学,1946年迁回通州。(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