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月15日讯 (记者 戴琪)加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十分关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尤其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软性文化建设、文物保护范围等话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推动恢复“一轴一线”魅力景观,加强旧城整体保护,推进文保区腾退疏解和有机更新。
市人大代表李桦说,很欣慰大量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但“一些普查级、挂牌的文物或者是有价值的院落仍然处在危急之中,它们的保护、抢救和修缮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一下雨可能某个文物就没了”。因此,他认为还应该进一步加强此类文物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
而人大代表康伟更关注的是全国文化中心的软性文化建设。他认为,文物保护应该不只局限于一些古建筑等硬件设施,还要注意挖掘和保护软文化,“我们的城市应该有一些生活气息,比如老北京有代表性的市场。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还需要更多的顶层设计,提高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水平。”
此外,他还提到,在建设城市副中心、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保护软性文化和历史痕迹。“现代文化也应该纳入保护范围。依照国外的经验,一个建筑超过50年就要经过专业部门评估,然后才能决定是否能够拆除。我们还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有一些细致的思考。”
市人大代表卫爱民也有相似的见解。“近现代也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文明成果,举例来说,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好多出色的作家、诗人、音乐家,他们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和留下的痕迹,也都值得保护。”在他看来,这些东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留下的痕迹,再过一百年,这些也将成为文物,而如果不注重保护,我们的后代将看不到我们书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