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5位委员走上主席台进行大会发言,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养老模式、支持创业创新等方面为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支招。
市政协委员、门头沟区旅游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郑华军介绍,北京市仍有155个城中村未纳入街道办事处统一管理,这些城中村应明确街道办事处管理权限、管理责任和工作标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城中村管理权由乡镇到街道的移交工作。
在发言中,郑华军提到了“非属地城中村”。他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新设立的街道辖区内,本应由街道办事处实施统一管理的城中村却依然设有村委会,其管理主体也依然是原来所属的乡镇。据统计,北京市共有此类非属地城中村155个,分布在3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337742.4亩,常住人口61.9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占比47.7%。郑华军认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避免遗留新的城中村,应全面梳理土地资源,利用畸零地块做好城市配套建设。同时,还应明确街道办事处管理权限、管理责任和工作标准,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城中村管理权由乡镇到街道的移交工作。
此外,民革北京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昨天在发言中提出,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尽管近年来京津冀各自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水环境质量下降的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张彤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建议,建立完善京津冀统一的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首先是建立水污染防治协调部门,制定三地协同治污方案作为共同的行动框架指令,统筹京津冀的生态用水,协调处理三地水资源分配,建立三地河长联系制度,保障京津冀区域污染防治合作有序运行。其次,探索京津冀横向(省际)生态补偿机制,先行试点开展跨省断面的水生态环境考核与补偿,建立基于水量和水质的横向(省际)生态补偿制度。第三,制定京津冀区域性相关法规,建立水污染防治协调部门,建立统一集中的水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系。
市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徐明建议,京津冀13个重点城市应协同治理环境污染。徐明分析,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使得合作各方治理动力存在明显差异,妨碍了环境治理的成效。而北京和天津由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及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治理条件更为成熟,但是问题严重的河北省,产业结构仍然以煤炭、钢铁企业为支柱产业,治理难度最大。三地在合作治理过程中存在不同地区技术标准、业务规范不统一的现象。
徐明建议,三地政府应将各行政区单打独斗的雾霾治理转化为区域协同共治,建立跨区域的环保通报批评机制,定期在区域环保部门予以公布。对污染企业和汽车征收排污费,对13个重点城市进行考核,惩罚空气质量明显恶化的城市等,均可在协同过程中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