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北京> 正文

北京古村“名片”爨底下村拆违 清一色灰屋顶回来了

2018-08-28 06:57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爨底下清一色灰屋顶回来了

北京古村“名片”爨底下村,拆违工作正在进行。村民为揽客搭建的40多处石棉瓦、彩钢瓦棚子从8月中旬起逐一拆除。截至8月27日,拆违已完成近90%。站在高处俯瞰,原先夹杂在成片灰屋顶里的蓝色、红色、黄色、绿色的棚顶不见了,爨底下明清古村落的味道又一点点回来了。

8月23日,记者来到爨底下村时,正下着小雨。湿漉漉的石板路旁,一色青砖灰瓦、起脊的老房子,两人合抱那么粗的老槐树矗立在几户人家的院子门口,和写着大大的“爨”字的影壁相映照,透着浓浓的古村风韵。

“早来一个星期,还没这个味道。拆完那些简易建筑,看着好多了。”门头沟区文委文物科工作人员杜莹说。在爨底下启动拆违之前,村子所属的斋堂镇多次请文物部门过来“把脉”,哪些该拆,哪些不该拆,拆完怎么恢复,提前做方案。

进村没走几步,我们就遇到了“福字院”的男主人周黎明。听说是采访拆违,这位被杜莹亲切称为“大明哥”的男子,挺大方地带我们进了他家老宅。“我们家是头一个拆的,想看随便看。”

跨过如意门、金柱门两道门,走进“福字院”的内宅院。周黎明所说的违建就盖在一处平顶的水泥房房顶上,从简易的扶梯爬上去,可以看到房顶上摆着六七张餐桌,原先架在房顶上遮风挡雨的石棉瓦棚子已经拆除。

“这十几年村里旅游火,接待的人越多,挣得越多不是?谁家嫌钱扎手啊。”周黎明说话很直爽。他家的石棉瓦棚子是2008年搭建的,就为了多接待几桌客人。村里别的民俗户,也是如此。简易餐棚越建越多,达到40多处。

虽然耽误了挣钱做买卖,周黎明对拆违本身并没有太多抱怨,“拆是早该拆,爨底下靠什么吃饭?还不是这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嘛!”他接待的客人,百分之百都是奔着古街、老墙、老宅院来的。他自己对自家这座几百年的老宅院也倍加爱护珍惜。有一年,有几个来写生的学生看中了他家如意门上雕刻精美的猫头瓦,临走前偷偷摸摸给撬走了,周黎明心疼得不行,到处寻摸哪儿还有明清的老瓦,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两块,极其不情愿地安上了。

和周黎明一样,爨底下村绝大部分村民都打从心底里爱护这些老宅院,极少有人家在传承几百年的老房子上“动干戈”。但吃旅游饭又不可避免要增加接待空间。一方面“人要吃饭”,另一方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爨底下,要严格保护古村风貌。这两股力量这些年一直在撕扯。

这次拆违,是门头沟百日拆违行动中的一部分。“说实话,推动很难,前期到各户做工作费了不少工夫。”斋堂镇环境办主任刘树磊说。让镇里感受到紧迫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为北京古村名片的爨底下,这几年游客在逐渐减少。

“跟十多年前不一样了,商业味越来越浓了”“这棚子搭的,跟古村风貌也太不协调了”……关于爨底下的各种负面反馈也越来越多。“要是这块金字招牌给砸了,爨底下村的旅游饭可就吃不下去了,未来的发展也没什么希望了。”刘树磊说。

尽管艰难,拆违仍在一步步地推进。截至8月27日,全村45处违建棚,已拆除40处。站在位于村庄制高点的“地主院”,可以看到清一色的灰屋顶随着山势高低错落。曾经碍眼的彩钢板、石棉瓦棚顶已经不见踪影。

拆除简易棚是第一步,恢复古村风貌还需要精心的设计和修复。门头沟区文委近一个月内,相继请来故宫专家库的顶级文保专家和设计公司到爨底下考察,为拆违后的古村修复拿主意,具体的方案将在近期敲定。

对于后期的古村风貌恢复,爨底下村民的想法更加殷切。“门头沟就一个爨底下,全中国也只有一个爨底下。”一位村民说,大伙儿都希望借助这次整治,把爨底下的风貌完完全全找回来,这是北京名片,也是村民致富的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董佳兴(QN0008)作者:王海燕 赵盈春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