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是入伏第一天,老舍在《骆驼祥子》里说,“七月的北京,笼罩在一片蝉鸣中,叶子蔫儿了,打着卷儿,连尘土都懒得动弹。”越是暑热,知了叫得越是欢畅。可如今,盛夏中的阵阵蝉音在北京却不那么易寻了。连同鸽哨、老北京叫卖,那些曾深藏在北京记忆中的声音,您还能记起上次听到的时候么?
蝉鸣
“没有蝉声的夏天,我想,会更加枯燥烦闷。”
蝉的俗名叫“知了”,意思恐怕是“我知道这个夏天快结束了,才赶来歌唱的”。
北京人管蝉叫“季鸟儿”。夏天里,是不能没有蝉声的。在北京孩子的记忆里,蝉是夏天,是暑假,是野外的乐趣,是童年——
三五成群打着手电筒去老树下捉季鸟猴儿(蝉的幼虫),是孩子们盛夏必备娱乐活动。天黑下来,小伙伴们各回各家,每人都有收获,这些季鸟猴也成了他们夏日里最爱的“零嘴儿”。在自来水管下面冲冲,放油锅里炸了吃,或是穿到铁丝圈儿上撒点盐在炉子上烤了吃。虽然季鸟猴的外壳吃起来有些硬,但一口嚼进嘴里却是香香的。
如今,五环外依稀可寻蝉蜕身影,三环内则难得听闻阵阵蝉鸣。倒是烧烤摊上经常能够看到季鸟猴儿的身影,被烤熟的季鸟猴儿和蚕蛹、羊肉串、蚂蚱等排成一排摆在柜台里,一串10元到20元价格不等,不时有食客光顾,嚼得津津有味。一个正在烤串的小伙子说,烤季鸟猴儿销量不错,“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500多串。”
鸽哨
“那时觉得鸽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没想到现在听不到了。”
有一种声音,听到它就让北京人有到家的感觉。虽说北京鸽哨制作技艺已列入市级非遗名录,但不知不觉中,很多人已经说不上来有多久没有听过鸽哨了……
黄昏落日下,一片老旧的平房顶上竖着电视天线、散落着残砖烂瓦,这时一群鸽子飞过,留下一阵呜呜嗡嗡的鸽哨响,恐怕只要涉及北京生活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中,您都见过这样的镜头转场。
上世纪50年代,年幼的张宝桐住在国会街,也就是现在宣武门西大街新华社附近。养鸽子的人很多,鸽哨自然也很多。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张宝桐宁肯自己饿着,也把口粮省下喂鸽子。但后来养鸽子被认为是玩物丧志,鸽子还是保不住了。
改革开放后鸽子市又兴起,胡同小院的房顶上、楼房的阳台上又能听到鸽子咕咕的叫声,鸽哨也重新在空中奏响。但随着二环里的四合院、大杂院变成了商业区、写字楼,适合养鸽子地方越来越少。
没了鸽子,上哪儿去听空中传来的鸽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