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消失的北京小吃

2016-06-08 08:1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吃儿”是为北京小吃量身定做的词。梁实秋客居台湾,直到晚年,最令他魂牵梦萦的还是那热气腾腾、浓浓的、酸酸的豆汁儿。然而时过境迁,果子干、青酱肉、羊霜肠、豌豆黄、烫面饺儿、苏造肉……这些“吃儿”的名字您还能叫得出几个?又有多少至今还能吃着?今天的《北京故事》就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些已经、或即将消失的“吃儿”。

炸肉火烧

北京长期聚居着满、蒙、回、汉四大民族,潜移默化形成了北京特色的生活。所以北京小吃也就随之分为三大流派:满蒙宫廷小吃、清真小吃和汉民的大教小吃,而炸肉火烧就是其中清真小吃的代表。说到炸肉火烧,就一定得提一下“一品烧饼”,这是道宫廷小吃,是皇帝赐给当朝一品官员的点心。

炸肉火烧是一品烧饼的民间清真小吃版本。由于是清真,制作时改用素油,皮坯也从水面改用半发酵面团,而馅料则是牛肉和黄酱的搭配。下锅炸制后,外酥内软,汁多味美,黄酱浓郁,牛肉馅非常滑嫩。

据传,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生前对油炸制品颇为偏爱,于是清真的少数民族最擅长的便是油炸制品,在北京像炸肉火烧之外,还有炸回头、炸饹馇、炸三角等等,种类非常多,而且荤、素、甜、咸俱全,吃起来特别香。

打面仓

打面仓属于官府小吃,它其实就是升级版的驴打滚。老百姓做的豆面糕和驴打滚都是黏面的,裹上豆沙、红糖馅,上锅一蒸,再裹上豆面,挺好吃的。那么到了官府里,也就提升了一个档次,用熟芝麻代替黄豆面,用煎炸取代驴打滚的蒸制,总体来说口味也就要更香、更好吃。之所以叫“打面仓”,是因为这是官府里过年的时候吃的,除了属于年糕,有年年高的意思之外,更有“仓也满,粮也多”的这层吉祥寓意,表年年有余。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猜你喜欢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