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政府的钱计划怎么花?

2017-01-14 16:45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17年的钱计划怎么花?

解读

新一年,政府的钱究竟花在哪些方面?2017年的预算报告提出,2017年财政收支预算规模保持适度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5411.6亿元,增长6.5%。值得一提的是,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市级部门都在今年实现了部门预算公开。

全市预算收入预期增长6.5%

“今年,本市市级预算安排突出了稳中求进的特点。”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杰告诉记者,综合考虑全市经济增长情况及“营改增”改革政策性减收、房地产调控新政等影响,并与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及“十三五”财政规划确定的财政收入增速相衔接,2017年财政收支预算规模保持适度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5411.6亿元,增长6.5%,其中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3137.6亿元,增长7.4%。考虑保障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重大支出需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43.5亿元,同口径增长10.1%,其中市级支出安排3050.0亿元,同口径增长10.3%。

记者注意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6.5%的增速,和去年的增速目标保持相同。

国Ⅰ国Ⅱ执法公务用车将更新

和过去两年“三公”经费都保持下降略有不同,2017年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拟安排92870万元,较2016年预算增加23770万元。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5370万元;公务接待费370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73800万元。

“今年‘三公’经费增加,有其特殊性。”韩杰介绍,一方面,是因为区检察院、法院财物上划市级管理,原由各区保障的“三公”经费改由市级安排,相应增加“三公”经费预算4197万元。另一方面,是为了贯彻国Ⅰ国Ⅱ车辆限行的相关政策,安排了执法公务车辆更新购置费23100万元,更新购置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全面停止一般公务用车购置,一直是近年来我们的基本原则。若剔除以上因素,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同口径下降5.1%。”

政府债务今年首次公开

在扩大预算公开透明度上,今年本市继续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原则,上会部门历史性地达到190家左右。

“2017年,市级公开部门将增加由各区上划市级管理的检察院、法院等,这样,就实现了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市级部门,全部公开部门预算。”韩杰介绍,在公开程度上,今年将更为细化。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均全部公开至功能分类最底层的“项”级预算科目,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公开到经济分类最底层的“款”级预算科目。

同时,政府预算首次公开了政府债务限额和余额情况表,包括中央转移支付情况也都单独列示。2016年,北京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66.4亿元。其中,新增债券522亿元,置换债券644.4亿元,新增债券已按要求分类列入预算,并经法定程序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了2016年市级预算,主要用于城市副中心建设、环境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部门预算首次公开各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机关运行经费预算,部分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情况安排支出情况也都将一并公开。

五大重点领域资金增长14.3%

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也是今年预算安排的一大亮点。韩杰告诉记者,今年将继续集中财力推进全市重点工程和项目加快实施,市级财政统筹三本预算初步安排资金3406.8亿元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等五大重点领域,较2016年预算安排增加426.0亿元,增长14.3%。

“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财政投入逐步增长。”韩杰谈道,为了更好安排对区里的奖励资金,结合各区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取得的成效,2016年就对大兴、丰台、房山、通州南部四区等区,给予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转移支付资金32亿元,以鼓励各区更好地落实主体责任。同时,财政部门也将加强监管,若发现资金使用存在不特别规范的,将下达整改报告;若资金使用进度偏慢或持久不推进,也将调整投入方向。

“三公”经费预算同口径下降5.1%

2017五大重点领域资金安排共3406.8亿元

京津冀协同发展333.1亿元

疏解非首都功能118.1亿元。保障天坛医院新院试运行,推动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工程、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新校区建设等。

新机场等建设110.9亿元。保障新机场,京张、京沈城际铁路,京秦、延崇高速公路等建设。

生态林等建设4.7亿元。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1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推动张承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城市副中心建设42.5亿元。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西海子、碧水公园,内环路绿化景观提升,通州区城南、城北水网建设等。

对口帮扶57.0亿元。

创新驱动发展526.3亿元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364.4亿元。

拉动需求引擎113.9亿元。做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带动民间资本投入首都发展;安排节能减排促消费政策补贴,发放文化惠民电子消费券,推动昌平、延庆、平谷区等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开展海外旅游推介及宣传活动;兑付外贸稳增长奖励资金。

国企国资改革48.0亿元。

首都生态环境建设598.5亿元

治理大气污染182.2亿元。加大新能源小客车、商用车等推广力度,提高老旧机动车报废补助标准,推动两年以上出租车全部更换三元催化器工作,淘汰30万辆老旧机动车,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示范区给予奖励;实施4000蒸吨燃煤锅炉改造,推动燃气(油)锅炉低氮改造,完成700个村散煤改清洁能源,实现城六区和城南地区基本“无煤化”。

改善水环境192.6亿元。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实施永定河全流域生态功能恢复等。

垃圾综合处理21.7亿元。实施安定垃圾卫生填埋场扩容等项目,推动阿苏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搬迁安置,对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垃圾分类处理及各区垃圾焚烧和生化处理设施运行给予补助。

城乡绿化美化201.9亿元。

城市治理1020.5亿元

“疏解整治促提升”引导100.0亿元。设立“疏解整治促提升”引导资金,推动各区创新投入方式,实施违法建设拆除,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和开墙打洞整治,疏解区域性市场等专项行动。

住房保障131.3亿元。推进全市棚改、公租房等建设;推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交通缓堵553.1亿元。优化公交场站布局,新开和优化调整40条公交线路,对公交票价减免及老人、学生等优惠群体给予补贴,落实轨道交通政府与企业合作项目经费。保障城市道路新建、微循环道路建设、道路桥梁养护及大修改造等重点支出,实施100项疏堵工程;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改造,加大道路停车秩序管理。

城市安全236.2亿元。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928.4亿元

城市运行266.8亿元。居民领域电、气、热补贴;保障地下综合管廊、老旧管网改造等重点任务顺利实施;安排长安街、跨区域快速路等市属道路清扫保洁经费,维护城市路灯、户外广告等市政设施正常运行等。

教育发展258.8亿元。推进幼儿园新建扩建及社区学前教育服务中心建设;鼓励教育集团发展和九年一贯制办学,促进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和乡村学校发展,完善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工作机制。

养老社保和就业158.3亿元。建设2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医疗卫生88.5亿元。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待遇水平。

文化体育79.8亿元。支持中轴线申遗前期准备工作,实施燕都遗址保护和展示、城市副中心汉墓遗址保护等大遗址保护。加大冬季项目场地设施建设力度。

城乡统筹76.1亿元。推动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管理制度。

责任编辑:包萌(QN0017)  作者:赵莹莹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