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9月15日讯 9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营造绿色宜居生态环境,要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聚焦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交通运输、能源生产和消费、工业和工艺过程、城市建设和管理、农业及生活服务业等领域综合治理,实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PM2.5)、挥发性有机物、氨(NH3)等5项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实施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农村和城市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再生水等水资源调配、补给力度,因地制宜构建水生态系统,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合理规划交通设施布局,开展噪声污染治理,加强固定声源监管,完善施工噪声管理,分类防治噪声污染。加强环境健康长期效应的分析研究,及时发布研究成果。到2020年,大气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56微克/立方米左右,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56%。到2030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纲要》提出,营造绿色宜居生态环境,要保障供水饮水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控。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城及重要功能区自来水厂及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通过“城带村”“镇带村”“联村”等集约化供水方式,推进城乡供水协调发展,确保供水安全。加快破解小区内部供水管网及二次供水设施管理难题,消除“最后一公里”的供水安全隐患。到2020年,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3,新城达到1.2至1.3。到2030年,本市供水安全系数达到1.3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9%以上。
《纲要》提出,营造绿色宜居生态环境,要建设绿色景观休闲空间。扩大森林绿地面积,着力构建青山为屏、森林环城、九楔放射、四带贯通、绿景满城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格局。完善休闲公园体系、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平原地区城郊森林公园体系、浅山休闲游憩带、跨区域环首都国家公园体系,进一步拓宽森林游憩和体验空间,增强森林的健康服务功能。着力推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实施健康绿道工程,推广绿色慢行健身方式和森林文化理念,推进森林疗养示范区建设,打造京城绿色生态圈、近郊多元休闲圈、绿色和谐发展圈,逐步建成“环带成心、三翼延展”的空间结构。到2020年,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到2030年,本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5%、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8平方米,力争建设1000公里市级绿道,示范带动1000公里区级及社区绿道建设。
《纲要》提出,营造绿色宜居生态环境,要提升城乡市容环境质量。加强景观环境、城市照明、架空线、地下通道等综合治理,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对重点老旧小区、大型居住社区、背街小巷、学校、医院、商圈、文体场馆周边进行景观提升,进一步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升清扫保洁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公厕升级改造。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清运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到2030年,实现城乡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城乡环境卫生建设无差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