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蕾代表呼吁:恢复文物古建职业考评机制

2018-01-31 03:12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恢复文物古建职业考评机制

新代表吴晓蕾带来了2017年多次针对古建技艺传承走访得到的调研报告,提交了《关于为保护古都风貌、加强古建技艺传承的议案》。

调研:走访行业+实地访谈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珍贵的建筑文物数不胜数。但需要保留的不仅有文物古建,也有古建修缮技艺,这是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基础”。吴晓蕾是北京房地集团法务部部长,在和集团古建修复的老工匠、老专家交流时,她了解到,北京市文物古建修缮行业的技艺传承和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虽然美观,但整体耐久性较差,易虫蛀腐朽及失火,保存较难,古建筑的维修、翻建频率很高。这就需要传统修缮技艺能够正宗、精准、稳定地传承下去。”吴晓蕾说,为了开展调研,她多次到集团下属的古建工作室采访老艺人,去集团古建分公司找项目经理实地访谈。“我还去听了故宫单霁翔院长的课,详细了解了文物修复理念。”

她致函北京市文物局了解情况,走访北京市文物局下属的质量监督站、古建文物研究所及古建博物馆等,和工作人员座谈,收集相关材料。

现状:农民工修文物古建成常态

走访了一圈后,吴晓蕾发现了几个问题:当前,传统师徒传承制日渐式微,老一辈工匠难寻接班人。“技师、专家年龄老化,目前北京市古建行业最年轻的技师也在50岁以上,且主要从事管理工作。”大部分专家、技师已退休或至古稀之年,年轻工人尚未达到老一代技师的技艺高度,青黄不接的现象非常普遍。

另外,现行文物古建施工管理和运营模式下,具有相应古建修缮资质的大型企业多成为只有管理人员的“管理型企业”,不再养自有技术工人,文物古建施工的一线技术工作绝大部分实际由农民工、包工队承担,急需建立系统化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评级考核机制。当前缺乏周期固定、权威指导且官方认可的技能考核和评定。

同时,古建技艺的保护性研究和科研薄弱。北京开展针对古建技艺理论分析及替代性材料、工艺学术研究的高校寥寥无几。

建议:高校研究工艺保护材料替代

对此,吴晓蕾建议,推动将“文物建筑施工人员”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提高文物古建筑修缮行业从业人员门槛和职业资格要求。本市相关单位尽快恢复古建行业职业评级考核工作。

市文物局、市住建委等相关单位加强古建技艺专业培训工作。如在现有的建筑业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开展古建技艺方面的中职教育。支持在古建行业中技术强、声誉好的企业,开办课程班或建立古建技工学校,为包工队、农民工和其他一线工人提供接受正规古建技艺培训机会。为古建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技艺传承提供保障。

她建议,增加官方学术研究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委托若干具有一定经济、技术实力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民间组织、个人等,对古建设计、工艺保护、材料替代进行理论及应用研究、开发等。对技术成果共同申请专利或开展其他商业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科研。同时,对现有的、一直以来从事古建工艺研究保护的学术机构和技术刊物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责任编辑:岳崎(QN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