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辉委员:真正让几个大盖帽合成一个大盖帽

2019-01-16 15:43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真正让几个大盖帽合成一个大盖帽

昨天(15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为主题的专题座谈会。在21位发言的委员中,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孙连辉呼吁:城市管理工作的职责应当更加精细化,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职责交叉的现象,“真正让几个大盖帽合成一个大盖帽。”

孙连辉委员

城市管理应最大限度避免职责交叉

作为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连辉委员一直在思考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问题。孙连辉认为,城市精细化管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工作职责还不够清晰。孙连辉以城管执法工作为例,根据目前的权力清单,城管执法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执法边界已基本划清,但在执法过程中,在食品安全、黑车运营、停车管理、违法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交叉执法的现象。其次部门联动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基础台账共享不够充分,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基层联合执法工作还存在着联而不合、各执各的法等情况。

孙连辉建议,城市管理工作的职责应当更加精细化,将同类事项交由一个执法部门负责,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职责交叉的现象。“真正让几个大盖帽合成一个大盖帽。”其次,推进部门联动信息化,建议依托本市政务云的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实现审批、执法信息互联互通,力争工作多一些一键查询,少一些函来函往。在联合惩戒方面,建议以街乡镇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健全1+4+N工作模式,提高下沉街乡执法人员的比例,探索实施以街道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推动派驻执法人员与乡镇深度融合,提升吹哨报到的工作效果。他还建议推进监督考核的精细化,加强信息化支撑,建议加快推进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大数据智慧调度平台的建设。

姜海琳委员

疏解瘦身中公共服务设施要“织补”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城市瘦身了,环境改善了,一切更敞亮了。

核心城区是疏解整治促提升的重点,当下核心城区内还有大量平房和简易楼。针对核心城区精细化管理和群众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的改善,市政协委员、北京好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海琳建议,疏整促过程中要对核心城区精细化管理,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姜海琳认为,对平房院落的整治既要要面子,又要有里子。要实现从表面整治到街区内在更新的转变,兼顾古都风貌保护要求和群众现代生活需要,不仅要投入资金提升公共空间,更要深入到街区胡同里,尽可能地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入院,还有通过地下空间适当解决厨卫问题。

姜海琳还认为,核心城区疏解瘦身中对公共服务设施不但不能瘦,还要予以织补、提升,要从方便群众生活角度通盘考虑。

孙庆贺委员

腾退空间利用亟待整体规划

目前腾退空间整体利用率不高,只有30%左右。市政协委员、市规土委东城分局副局长孙庆贺建议,应该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抓紧时间制定腾退空间利用的整体规划。

孙庆贺介绍,以东城区为例,截至去年东城区疏解腾退空间814处,面积约77万平方米,腾退空间逐渐呈现出了分散、面积不均衡、产权类型多样、实用功能复杂等特点。而很多腾退空间使用需求跟原有的登记功能是不匹配的。东城区腾退空间以地下空间为主,目前东城区腾退的房屋空间中,有72%属于地下,大约55万平方米。现状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客观上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这些资源进行统筹利用。

孙庆贺建议,要建立腾退空间的动态数据库,根据城市街区和周边的功能定位,科学分析和研判腾退空间利用的方向,同时及时与正在编制的核心区控规和街区更新规划相衔接,将腾退空间的利用纳入城市长远发展的广泛体系。

孙庆贺还建议,统筹同类空间的功能定位,加强腾退空间的分级分类管控。对于与居住区、历史街区相连的腾退空间主要用于补充社区便民设施,如菜市场、便利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留白增绿,而功能区里的腾退空间,应该根据功能发展适宜的业态形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宋铁健委员

“三个突出”完善街道管理体制

市政协委员、东城区委副书记宋铁健说,根据街道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他建议从“三个突出”上进行完善。

首先,突出赋权,理顺条块关系。由于强调属地责任,有些职能部门把大量的事务放到街道社区。建议梳理街道社区的职责清单,建立街道社区职责准入制度。

其次,突出下沉。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建议选派优秀的干部下沉到街道社区,充实力量,同时也实行工资待遇适当向街道基层倾斜,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最后,突出增效。实行街道机构的大部门制。主要就是由过去内设机构设计偏重向上对口转向向下对口,使富余的人员充实到社区,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有效解决群众家门口的事,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许槟委员

责任规划师应在更大空间发挥作用

市政协委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苑总规划师许槟表示,围绕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多方参与共治城市规划管理。

许槟建议,推广责任规划师在更大空间范围的应用,如果能建立稳定的规划师团队,长期跟踪街乡规划的管理需求,可以提高规划编制的效率,保障规划成果的质量。建议首先在中心城、新城和外围村镇地区推广,形成覆盖全市区域每一个规划单位的责任规划师团队。责任规划师是有空间边界的,并有专业的短板,最好的工作还是以空间规划为统筹,动员更广泛的技术力量,共同参与规划建设,用以提高规划质量。

吴宜夏委员

打造全民共享的公园系统

市政协委员、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宜夏建议,北京新总规未来要向国际化城市对标过程中,在绿地的空间质量和用地功能性质上可以再进一步优化,打造全民共享的公园系统。

吴宜夏说,国际化大都市一定有匹配全民共享的公园系统,目前北京的公园体系数量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内容上还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和优化。在一些核心部位,对外来游客吸引力比较强的地方,可以加强一些旅游设施和公共绿地设施的建设,成为北京展示风尚的场地。在与首都四大中心等核心功能相匹配的绿地建设,或者是专业性的公园,要跟商务、科技、文化、运动等主题功能进行深度结合。还有就是在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中,要实现普惠化的健身、休闲、交流等功能。

郝金明委员

老城保护更要探索模式创新

市政协委员、大前门(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郝金明委员建议,在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要重视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包括传统的中轴线、明清皇城、历史河湖水系等十个方面的重点,都要精雕细琢,用心打磨,在提升中心城区居民生活品质过程中,留得住乡愁,留得住技艺,留得住文化遗迹。

另外,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探索创新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老城的改造领域中。

郝金明说,作为政协委员,他要起到带头作用,在文化建设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廖春迎委员

提升多元共治依法行政水平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廖春迎指出,过去一年,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但从法治视角出发仍有问题存在。如对违法行为处理不及时,执法行为具有临时性和活动性,执法效果不持久,造成执法时清理一阵子,不执法时又故态萌生;违法成本过小,立法上存在漏洞,某些细微违法没有具体的处罚规定;执法机关权责细化和执法现实情况复杂之间存在矛盾等。

廖春迎建议,加强对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和整合,进一步整合执法部门的职责和执法领域,提升法治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实现有法可依、权责明确。政府要用好街巷长与小巷管家,落实责任规划师制度,在精细化管理当中提升多元共治的依法行政水平。细化行政处罚的证据清单,让共治的志愿者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拍照等形式形成有效的证据固定下来,向执法部门提供,降低执法部门的执法成本。

路刚委员

副中心建设要考虑职住平衡

市政协委员、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路刚认为,要在北京的通州城区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市副中心,最好的突破口就是要解决职住平衡问题。

路刚提出,实现交通便利、降低交通成本是城市副中心首先要破解的问题。其次要实现产城融合,避免人口的潮汐涌动。通州区发展一直以来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有城无业,2007年通州区GDP在北京16个区中排名第九,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2%,比全市的平均水平低30.4个百分点。产业层次低、就业不充分,导致卧城现象,职住分离问题突出。

路刚建议,城市副中心建设要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积极承接吸纳中心城区的创新资源,加强与北京技术开发区的合作。要将创新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的主线,积极承接中心城区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企业总部、学校、医院等资源。同时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业、基础设施、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的互联互通,形成新业态,发展新产业。(记者 刘琳 孙颖 叶晓彦 龙露 张蕾)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作者:刘琳 孙颖 叶晓彦 龙露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