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召开联组讨论会。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联组讨论会现场。千龙网记者 宋鹏飞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北京将深入把握“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走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北京乡村发展的痛点何在、如何让农民在发展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16日下午,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联组讨论会,来自民主党派、农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对外友好等界别的21位委员踊跃发言,从卫生健康、生态治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城乡医疗发展不均衡?
建议:加大乡村健康投入
健康卫生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沈琳、齐越峰两位委员的发言都与此相关。
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医疗资源聚集优势,但也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沈琳委员建议,在乡村建立社区卫生健康管委会,与一二级医疗机构联合,做好疾病预防、康复及养老工作,并开展卫生健康宣教。同时,可利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机遇,在周边建立医药创新园区等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创新的特色小镇、特色乡村。
从事中医行业的齐越峰委员则提出在农村推广中医药。“中医药在京郊大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农村百姓患有脊柱关节退行性病变、心脑血管疾病比较多,对中药的一些技术如针灸、推拿和饮片等传统中医的保守治疗特别容易接受。”他建议,首先培育乡村医生,建立城乡对口帮扶医联体,让城市中医院采用定期派人下乡带教指导培训人才,并从政策方面对回乡的中医院校毕业生给予鼓励;其次,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有条件的中医院可在京郊开设分院;同时,推进远程医疗网络向镇村延伸,建设远程医疗中心。
造林只注重“林”忽视了地表?
建议:重视林下裸露地生态治理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武菊英结合自身专业,就北京地区林下裸露地生态治理提出提案。她说,百万亩造林工程给北京带来显著的绿化效果,但前期造林时只注重“林”,而忽视了林下地表的建设,导致生态效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据她调查,城市公园中超过30%的绿地、郊野公园和百万亩造林工程中70%以上面积存在地表裸露现象。
为此,武菊英提出四项具体建议。首先,政府立项,针对北京的平原和浅山区、人工林地表土裸露严重的问题,开展林下裸露地的水、土、生的综合调查,明确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措施;其次,建立本土草本植物、灌木的数据库,为林下裸露地的覆盖提供植物资源;第三,在以上基础上开展裸露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以便形成快速的地表覆盖技术;第四,对林地进行长期的生态治理效益监测与评价,主要针对不同林地的治理模式,建立长期监测点,监测生态指标的进化,评价不同的治理模式在空气质量、水土涵养、水土保育方面的生态效益,并及时向政府、公众汇报监测结果。
京郊游只能“吃顿饭、爬爬山”?
建议:培育京郊旅游发展新动能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产业兴旺、人才振兴的不竭动力。市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法规体制研究部副主任殷培红认为,文化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是乡村地区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不能只满足于“吃顿饭、爬爬山”,而是要深入京郊的多种生态文化价值和教育服务功能,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
“大自然能起到教科书的作用。”殷培红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扩展京郊旅游教育服务功能,如在湿地山林观鸟、辨识植物,在山区仰望星空等,就地取材开展体验式、互动式的深度生态文化融合,比如草编、园艺等传统手工制作活动。
这就要求京郊地区统筹规划好生态文化公共空间,为筑巢引凤打好硬件基础,与大中小学野外实训基地等相结合,使之成为市民深度了解自然奥秘、学习生态环保理念、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
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与文化下乡密不可分。她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力量,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下乡、本土人员返乡、创业企业开展郊区乡村生态调查,挖掘设计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生态文化创意产品,开展生态文化旅游活动,培训志愿者和经营管理者,为村民创造新的生态就业机会,加快补齐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短板。
农村人才“空心化”如何解决?
建议:引导人才向农村一线流动
人才兴则农业兴。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北京市委秘书长江欣的发言围绕解决“农村人才空心化”问题展开。
“我们在北京市各区走访调研后发现,郊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倒挂村、空心村,作为农村人口主体的农民年龄偏大,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乡村发展的观念还略显滞后。”江欣说。
如何建设一支懂农村、爱农民、会农业的人才队伍?她认为,未来的新型农民应该是具有专业的农业知识技能,以农业为职业的技术人员,特别是目前在城市经商创业的人,他们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商业眼光和资金渠道,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应该重视这部分农村外流人才的资源,在市、区、镇、村各层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用地用电、创业培训、养老保险、关系转借接续、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同时,也要培养一批实用型管理人才,树立人才向农村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从长远来看,江欣建议,政府面向涉农院校和大中专学生推出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计划,口定向培养毕业后回到农村工作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的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文/千龙网记者 马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