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言破解社区治理之困

2019-01-17 15:28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委员建言破解社区治理之困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大到法治,小到垃圾处理,治理工作包含着方方面面。本报持续关注社区民生问题,剖析根源,其实反映的正是社区治理之困。

刘凝委员

改善业主大会成立程序

市政协委员、北京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说,小区的物业管理和服务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的纠葛、困惑、左右为难不一而足。在物业管理的相关法规体系,中央层面的有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有《物业管理办法》,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实践中仍是矛盾重重。这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

据调查,在现代物业管理方式已经普及20多年的情况下,北京依然有80%的小区没有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它们是业主们与开发商、物业服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的重要桥梁,缺乏了这些,很多物业服务问题的解决根本无从谈起。

为此他建议,只要达到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业主又无力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小区所在地基层政府应该牵头为小区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后由其依法运行;简化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成立手续,降低成立的门槛。

马一德委员

盘活闲置场地资源

市政协委员马一德建议,通过盘活闲置场地资源、补全不同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完整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提质升级。

马一德指出,北京正在有序推进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使很多社区焕然一新,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闲置的场地资源。“这让我们看到了补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的路径。”

老旧社区由于房租、区位等因素,无法再为改进社区服务提供容纳的空间,而通过灵活适当地配置疏解整治带来的闲置场地资源,积极探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可以有效增加公共空间、填补社区设施欠账、改善社区人文环境。

比如,以社区服务站为载体,搭建社区养老助残、卫生保健、托幼早教、慈善互助、文化健身、治安联创等社区公益服务平台,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使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养老服务。

此外,还可将闲置场地资源改造为社区服务站,使社区服务站成为每个社区的标配,实现社区服务均衡发展。以社区服务站为“网络节点”,引进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由社会工作者对志愿者进行教育培训,搜集社区居民需求、提供精准化社会服务,从而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节省北京市对社区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

张知谦委员

确保垃圾分类有效实施

张知谦委员通过走访发现,目前北京市很多小区仍然存在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的现象,很多居民做不到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倾倒,部分老旧小区仍未摆设分类垃圾箱,已分类垃圾没有实现分类清运。

他建议制定细化、统一的标准,全面系统地对小区垃圾分类原则、存放标准、垃圾运输处置等进行指导与约束,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实施。

在宣传方面,要强化居民环保意识,准确梳理垃圾分类概念。政府可以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对有效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小区进行奖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进行激励。比如,垃圾分类积分优惠购买生活用品、瓜果蔬菜,正确分类垃圾可获得小礼品等。同时,聘请监督员、志愿者,引入环保员机制。

蒋力歌委员也十分关注城市垃圾分类、减量问题。蒋力歌建议,实现精细化管理,构建“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改变“混合倾倒、混合清运、混合堆放、混合处理”的状况。随着快递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快递包裹成为生活垃圾。蒋力歌认为,需要普及可回收材质在包装物上的应用,尽可能减少包裹对环境的污染。(记者 刘琳 张骜 张蕾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作者:刘琳 张骜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