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委员建言:乡村振兴 根本是要留得住人才

2019-01-17 15:41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乡村振兴 根本是要留得住人才

深入把握“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走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昨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联组会上,政协委员们从人才建设、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纷纷建言。

让乡村基层人才留得住 用得好

李玉立委员说,乡村要振兴,最怕的是没人气,建议政府出台更多倾斜政策,吸引本地外出的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培养本地青年农民直接参与市场经营的活动。另外,建议政府推出专家向下专项行动计划,吸引更多城里的规划师、建议师、品牌专家、营销专家下乡,用他们的眼光、智慧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介绍优势资源,以吸引更多的社会产业机构。

“农村留不住人才,别说是本科生,大专生都不愿意去远郊区和卫生院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人的健康是关键的,但目前乡村医疗的实际状况是人才不足、能力不强、服务不优。对此,齐越峰委员建议,培育乡村医生,医疗下沉,结对帮扶,信息互联互通,推进远程医疗网络向镇村延伸。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建议扶持中医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给予优惠政策。通过编制基层卫生院考评机制,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卫生人员的津贴补贴政策,让乡村基层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跨界从事生态农业的北京“沱沱工社”董事长董敏,从自己经历出发对乡村振兴也给出了多条建议。在谈到人才问题时,她建议需要引进农业人才。“我们对农业人才引进比较保守。没有人才就没有农村的品牌建设,运营也谈不上。所以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我们说做农业是农民的事,但是,做品牌农业光有农民肯定不行,一定要有像我们这种自愿上山下乡、带着资本、带着营销的人。”

鼓励科技创新成果优先落地北京乡村

李光熙委员说,“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指的都是北京市的特点。“大城市小农业”说明农业在北京市的贡献度,“大京郊小城区”说明农村的发展还比较广阔,所以,他认为投资是当前背景下撬动乡村振兴的新节点。

对此,他给出的建议是,对乡村建设的投资要有明确的政策规划,包括空间规划,让社会资本合理合法地参与农村建设,有可预期、可实践的路径。另外,资本进入农村也要有融合性,不能野蛮生长。在资本获得利益的同时,要增加集体老百姓的获得感。在资本进入农村过程中要把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各种好的东西带到农村,对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有所提升。

来自清华大学的张林琦委员说,科技创新的过程不仅是需要人的创新,还需要中下游的转化、应用的研究创新。农村建设可以成为转化应用科技的载体和示范区,它将是一个基础科研发扬光大的“实验田”。对此,他建议,优化城乡科技创新交流协调合作机制,要努力探寻城乡合作点、发力点、互补点,推动创新进程,提高创新的效能。鼓励科技创新成果,要优先落地北京乡村。

建立乡村社区卫生健康管委会

市政协委员沈琳是一名肿瘤诊疗临床医生。在谈到乡村健康问题时她说,卫生健康是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乡村民众获得感的保障,她建议建立乡村社区卫生健康管委会,并以此为依托,来开展卫生健康宣教,与一二级医疗机构联席,做好疾病的预防、康复以及养老工作。

“只有农村电气化才能使农村现代化。”周扬胜委员提出,严防散煤复烧,巩固无煤化成果,他建议,要让农民用得起清洁能源。

周扬胜委员介绍,按照煤改电的采暖政策,每度电都会享受补贴优惠。但是只有夜间采暖才能享受财政补贴,白天采暖不会有补贴。他建议,要保证持续的财政投入,建立新的一揽子清洁能源采暖运行财政补贴新政策,将冬季采暖政策财政补贴由暗补变成明补,使清洁能源采暖用着舒心。而要让农民用得放心,还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清洁能源采暖设备维保的服务模式。他建议可采取区级统筹、乡镇建站、村庄建点的服务模式,对现有农村的电工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既会保电又会保暖的新型农民采暖工。

吴宜夏委员表示,被划在生态保护区范围内的乡村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而按照国际惯例,生态保护不是要把所有大门都关上,发展和保护应该都得到妥善安排。她建议科学编制专业规划,允许研学、户外运动、康养等产业适当地展开。对标国际标准,实现规范发展。生态设施可以考虑和其他的旅游设施复合开发,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她建议,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产业回报周期非常长,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对一些长期租地却长期不作为的企业,要有退出机制。总之,要保护农民的利益,让他们真正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责任编辑:李娜(QU0007)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