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举行小组会讨论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第七组工会界别委员张丽华在小组会上发言。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北京自此开启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航程。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在北京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考”中凝聚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市政协在履职实践中,一直不懈探索。
如何按照新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具有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北京转型发展,对方方面面都是考验,需要大家一起商量。为疏解功能谋发展出实招,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谋良策,汇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协力量,2016年,市政协的履职实践,充分显示了“中国式商量”的优势。
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式商量”务实。疏解工作已逾两年,为何还有不少企业踌躇不前、心有顾虑?疏解步入“深水区”,政府如何施策才能调动企业疏解积极性?2016年初,市政协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大课题,并且深入13个委办局、7家一般性制造企业、6家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7个区政府调研。从发现问题,到市委确定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再到开展调研,最后到调研报告说到了市发改委主任卢彦的心坎上,“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凸显了政协履职的务实精神,体现了“中国式商量”的不可或缺。
专啃“硬骨头”,“中国式商量”高效。加强城市管理、治理大城市病一直是北京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难题面前,“中国式商量”显示了其作用。市政协一份关于加强城市管理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万字调研报告,先后听取了市政府14个部门情况通报,邀请了25位专家学者研讨座谈,与11个区政府领导进行交流,修改11次。这些工作,是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完成的。数据记录了这份报告凝聚的汗水和心血,以及专题调研组和政协委员的战斗力。高效是“中国式商量”的鲜明特点。
有事多商量,“中国式商量”团结。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广泛凝聚共识。2016年,政协工作取得的成绩,既是政协履职为民的结果,也离不开众人的支持,体现了团结的风尚。市委确定年度重点协商议题,政协委员深入议政,委办局、区政府、企业、市场、专家、公众等给予支持,提案和建议聚焦的是众人的事情,也发挥了众人的作用。政协凝聚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式商量”连接的民意。
北京转型发展过程中,“中国式商量”凭借其显著的作用体现了其优势。新的一年,市政协将坚持履职为民,着力促进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与全市人民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我们为“中国式商量”加油!(千龙网评论员 倪恒虎)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1):四个“第一次”提振政协履职“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