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科学城,被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写入2017年北京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图为怀柔科学城空间功能布局。怀柔区委宣传部供图。
怀柔科学城
定位:着重基础性科学研究,建设世界顶尖大科学装置
2017年大动作:两项大科学装置和五个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启动建设
人大代表、怀柔区区长常卫介绍,三大科学装置已落户怀柔科学城,今年,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两项大科学装置和五个科技交叉研究平台陆续开工,建成后面向全球顶级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全面开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研发,预计2018年开建。
与此同时,怀柔科学城将按照“一核四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规划面积约41.2平方公里,同时建设科学教育区、科研转化区、综合服务配套区、生态保障区。
其中,科学教育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科研转化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南部,主要依托雁栖经济开发区建设;综合服务配套区位于怀柔科学城西部,主要依托雁栖小镇组团建设;生态保障区则位于科学城东南部。
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已有8000名师生入驻科学教育区。而科研转化区,已有中科院12个研究所22个项目,其中15项投入运营。
在怀柔科技城,北京正在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合作,“下一步,我们要争取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启动立项,满足更加全面的基础前沿科学研究需求。”常卫介绍说,怀柔科学城还将通过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集成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促进成果转化落地。
副市长隋振江:三大科学城统筹规划发展
“如果说中关村科学城是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话,怀柔科学城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新的国家综合科学实力新高地,与中关村科学城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副市长隋振江谈及布局三大科学城时如是说。他介绍,三大科学城都已经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和具体推进。
隋振江介绍,北京目前已经分解制定了200余项工作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中关村科学城,把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变成可操作性强的“施工图”,将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专家观点:三大科学城要相互衔接互补避免同质化
如何统筹推进三大科学城?他们将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雷认为,怀柔科学城推动建设的三大科学装置,是科研进步的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设施,用于前沿科学探索。中关村科学城可以利用科学装置探索的成果,完成产学研用的成果落地。未来科学城则可以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推广。“三者之间,有基础,有终端,相互衔接互补,避免同质化。”郭雷说。
作为科研专家,在长期科研工作中,郭雷认识到,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创新链”尤为重要,郭雷建议,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过程中,既要依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高等学校和中央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同时,也要注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跨界交融。从而,使中关村科学城与未来科学城形成人员互通、技术互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百姓实际生活需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