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区长王合生详解"回天行动计划" 今年比原计划多做三个项目

2019-01-16 15:35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提速!今年比原计划多做三个项目

由于职住不平衡、交通拥堵、教育医疗等服务设施不足,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曾经备受诟病。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针对“回天地区”的一系列改造提升措施全面启动,跑步前进。过去的2018年,“回天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如何?今年有哪些新的安排?北京晚报记者昨天(15日)专访了昌平区区长王合生。

全部97个项目已经化为259个任务

王合生告诉记者,此次纳入“回天行动计划”的地区共有约70平方公里,人口80多万,行动计划一共有97个正式项目,去年计划实施的51个项目全部开工,其中30个已经完工。今年还要进一步加快进度,原计划安排33个项目,现在打算实施36个。

事实上,“回天行动计划”中的97个项目,到区里通过调整、充实,扩大到了259个具体任务,大大拓展了范围。另外17个市级委办局为昌平办一件实事,也已经放进了行动计划,22个委办局在基层社区设立了一个联系点,目的都是为了就近办公、精准办事,全面提升“回天地区”的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高市民工作、生活的便利指数和幸福指数。

王合生说,针对“回天地区”市民反映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机制,就是“街镇吹哨、部门报到”,解决问题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

超40万平方米双创空间将促进职住平衡

说起回龙观、天通苑,不少人过去常以“睡城”形容。因为许多人只是晚上居住于此,白天往南进城上班。大规模人、车潮汐式流动,给当地的交通带来巨大压力。破解之道就是让住在这里的人工作定下来。

王合生说,比如紧挨着“回天地区”就是未来科学城,它的规划面积有170平方公里,包括东区、西区和中间生态绿心,未来很多“回天地区”的居民可以在未来科学城的单位工作。回龙观地区还有生命科学园,已经有400多家企业进驻,今年会有更大的发展。“回天地区”北部还有昌平新城,也在不断建设发展中,“人口负担完全可以变成我们的人力资源。”他说。

另外实际上“回天地区”内部也有很多双创企业,因此昌平区在“回天地区”已经建成40多万平方米的双创空间,许多创业者可以在这里工作,“‘回天地区’今后会很有活力,大家住得安心踏实,又能施展自己的职业抱负。”王合生说,要努力让“回天地区”的居民安心住下来、工作定下来。

北郊农场桥今年6月份完工

改善交通拥堵方面,王合生表示,一批道路桥梁工程项目已经启动或完工,如陈营东桥去年已经开通。从回龙观到海淀上地要修建一条自行车专用道,这个项目也已经开工,今年要修通。林萃路改造项目今年也要实施,这条路过去从昌平到海淀存在一段“断点”,今年通过各方努力,要把它打通。此外北郊农场桥今年6月份也要完工,大大方便市民进城。

轨道交通方面,王合生说,未来轨道交通13号线要拆分,拆出一条线在回龙观地区往北,增设站点,方便当地老百姓出行。

民办幼儿园转为普惠制 每月收费降至750元

教育方面,王合生表示,昌平区从2018年开始把许多民办幼儿园转成普惠制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不再需要交房租,加上政府补贴,在普惠制幼儿园入园的孩子每月费用从过去的三四千元降到了750元,大大减轻了市民的家庭负担,“‘回天地区’很多幼儿园已经变成这样的普惠制幼儿园。”他说。

对于小学,昌平区同样要提供均衡化的优质公立教育,同时努力扩大学位。比如清华附小在天通苑地区将建成一所分校。首师大附中育新学校回龙观校区将建设一座实验楼,建成后可以腾出相当一部分教室,扩大学位规模。力争基本满足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需求。

医疗方面,王合生透露,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项目已经纳入2019年的建设计划,在原来院区的西边。未来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和西城院区将统筹发展,西城院区的一部分床位将会搬到回龙观院区,因此回龙观地区的医疗资源将得到显著增加。(记者 张航)

伊然代表

我来自“回天地区” 希望相关部门三年后再帮我们一程

“我们有个共同的家,二十岁他意气风发;你我携手肩并肩,共建共享我们的家;回天有我挥洒汗水才有收获……”昨天中午,在昌平区代表团小组会现场,来自回龙观的市人大代表伊然拿出手机,借着会议室的音响放起了一首名为《回天有我》的歌曲,迅速吸引不少代表围拢过来聆听。伊然说,《回天有我》唱出了“回天地区”居民的心声。过去一年,“回天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出行更便捷,生活更幸福。对于未来,居民充满期待,也满怀信心。

伊然在回龙观龙泽苑社区已经居住了快18年,亲眼见证了回龙观从冷清到热闹,再到拥挤和凌乱。“尤其是前些年,在回龙观出行、生活,真的有太多地方可以抱怨。”伊然说,比如进城,唯一的主干道就是双向两车道的北郊农场桥,面对巨大的车流,那里几乎常年拥堵,早高峰半小时都过不去。如果坐地铁,龙泽站的客流足以把人“挤成相片”。

但是去年,随着“回天行动计划”的出台,伊然和邻居们突然发现,他们的生活质量正在迅速得到提升。首先是家门口的道路短短几天就被修得非常平整,再也不积水。到了9月,家里有孩子要上幼儿园的邻居们发现,小区里的幼儿园入托费骤降到750元,原来是政府投入补贴,把幼儿园变成了普惠园。再后来,市体育局和社区对接,更换了小区的健身设施……

“回天行动计划”下回龙观的变化让伊然和邻居们无比欣喜。今年,更多的改变还将造福回龙观的居民,令人期待。拓宽后的北郊农场桥将投入使用,林萃路也将打通,回龙观居民进城将更加方便。一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将开通,连接回龙观和海淀上地、西二旗,“我们社区48%的年轻人在中关村地区上班,他们骑车从家门口上‘高速’,半小时就能到单位,一路风景还很漂亮。”伊然高兴地对记者说,市体育局还要为他们小区修一条健身步道。

“回天行动,政府出硬件,我们出软件。因为回天有我。”伊然说,作为社区居委会主任,她发动居民发挥自身特长,参与小区建设和服务,获得大家的积极响应,“比如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老师,给社区居民办讲座,做一些小实验,普及科学知识;医生则给大家做一些健康义诊。”

对于未来的“回天”发展,伊然说自己充满信心。她也带来了社区居民们的心声,希望“回天行动三年计划”到期后,相关部门再帮一程,“毕竟这里还生活着几十万居民,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再多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也会更加热爱、珍惜、保护自己的家园。”(记者 张航)

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强

“回天”要在智能化上做文章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强在两会上介绍了“回天地区”的最新进展和计划。在“回天地区”今年要推进的项目中,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将力争在今年内开工建设。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养老服务驿站等也都有新的进展。

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是一所三甲医院,将力争在今年内开工建设。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北部现有场地改造已进场施工,目前正在进行健身路径及铺设场地地面基础工作。

关于正在建设的自行车专用道,王强表示,这条专用道如今已打好100多根高架路桩,完成了总路桩数的近半;车道超过一半的路程采用高架模式,建成后,犹如在回龙观与上地之间架起一条彩带;专用道还将根据上下班通行特点,通过交通标志线设置潮汐道。

此外,“回天地区”的9个养老服务驿站、60个便民商业网点也已建成投用;22个市直单位开展了三轮“回天有我”活动,治理效果初步显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王强表示,新的一年,“回天地区”除了要抓大项目以外,还要抓运营,提前研究、周密布置,做好自行车专用道、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天通苑综合文化中心等一批新建和移交项目,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参与运营管理。同时还要抓基层服务,深入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试点工作,重点做好市直部门在“回天地区”建立联系点、办实事工作,解决一些体制机制难题,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回天地区”还要与智能相融。今年,要围绕全面提升“回天地区”社区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做文章。(记者 殷呈悦)

王燕庆委员

城市“微更新”需要持续发力

拥有83万常住人口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由于前期规划不完善、公共服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职住失衡,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的问题比较多,社会治理的任务艰巨。一年来,“回天地区”的社会治理发生了积极变化。下一步,“回天行动计划”将如何深化?市政协委员、昌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燕庆建议,要从提升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以及城市“微更新”上发力。

王燕庆委员说,“回天地区”居住的人群有两个“70%”:一个是18岁到45岁年龄段的人群占到了70%;一个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到了70%。随着社区需求的多元化,在提供居家养老、家庭教育、法律咨询等方面,社区的专业水平不高,专业化人才队伍缺乏。因此他建议,市区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各类社区人才的职业保障,研究制定基层服务人才培训发展规划,来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让社区工作者有能力也有动力开展好社区工作。

另外,城市“微更新”需要持续发力。“回天地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还没有跟上,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居家养老公共服务设施。王燕庆委员建议,下一步相关部门要实施城市“微更新”,启动“回天地区”碎片化的闲置空间进行更新利用,特别是在深入挖掘并盘活社区闲置地下空间、公共广场、废弃厂房、绿地等存量空间上,通过修缮、改造、优化提升,新建更新一批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记者 刘琳)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