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新时代丨以工匠精神高质量履职

2019-01-19 15:52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以工匠精神高质量履职

昨晚(18日)举行的第五场“履职新时代”代表委员专访,聚焦民主法制建设。一名法学教授,一名法院院长和两名律师,就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保护、立法协商等问题,向记者作介绍并分享了自己的履职经历。

韩大元代表

构建员额法官动态调配机制

“我是新代表,从事大学教育,专业是研究宪法、选举制度和人大制度,已经有30多年。”市第十五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代表在采访伊始,就向记者谈起了自己从研究者到人大代表的角色转变,“最大的变化就是一个理论研究者,进入了现实的民主与法制进程中。”

韩大元说,虽然之前对人大制度有研究,但是现在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亲身接触,可以丰富自己的视野和经验,“也是一个检验,检验我们的人大制度研究是否符合现实。”

“履职一年多,我感触很多,我很珍惜这一身份,这个为北京市民服务的机会。”韩大元总结自己的履职经历说,“除了每年一周左右的大会,人大代表的工作更多的在会后,除了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应该关注民生问题。”

韩大元说,今年自己带来了一个关于北京地区构建员额法官动态调配机制的建议,另一个是关于完善北京高校及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的建议。

“在第一个建议形成的过程中,我发现法院员额编制配置不均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级城区与郊区基层法院之间员额配置不均。二是不同级法院员额配置不均。”韩大元说。

韩大元建议,由北京市高院系统统筹协调,构建统一管理、调配员额编制的制度机制,实现“全市统筹、动态管理”,向基层、人案矛盾突出的法院倾斜。以案定编的原则,实现人案匹配。调配方式上可以采取借调、抽调员额法官等灵活形式进行,而无需调整各院的员额编制。

卫爱民代表

人大代表履职要知百姓冷暖

“我是连续三届的市人大代表,回看这十几年的履职经历,有很多感触。”北京护宪律师事务所主任卫爱民代表谈起自己的代表经历颇多感慨,“非常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为我们代表认真履职创造了很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每一个自己提出的建议或者议案至今回想起来都印象深刻,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卫爱民代表介绍说,2009年他作为海淀区人大代表时就曾首次提出,建议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一府两院国家工作人员要实行就职宣誓,“这个建议从提出到具体实施的时间不到一个星期,当时在海淀区的人大常委会上举行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宣誓仪式,据说这也是基层人大的第一例宪法宣誓。后来国家也实行了宪法宣誓制度,每当想起这件事都会感觉很自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裁判文书的公开也是在卫爱民等代表的一再建议下最终成为了现实。“最初提出关于裁判文书公开的建议时,当时面临很多争议,不过在团里广大代表的支持和我们共同的努力下,首先是知识产权裁判文书方面进行了公开,后来扩展到各方面裁判文书的公开。”卫爱民说。

谈到履职心得,卫爱民动情地表示:“人大代表是国家制度的建设者、实践者,要时刻关注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建设,同时也要关心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关注他们所关注。人大代表的这份人生经历真的非常宝贵,我也在心里时常告诫自己,要利用一切机会,履好职,替人民和政府之间架好桥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知百姓冷暖,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邵明艳委员

加强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

“我觉得政协委员履职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好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反映界别群众的声音。”来自工会界别的房山法院院长邵明艳委员说,其所在的界别有一个传统的精品品牌:带着职工的心声上两会。“我们界别的委员都会去接听职工热线,我们会接到来自全市各层面的老百姓的心声,涉及住房、退休、养老等多方面的问题。”

“我们听取了老百姓诉求,能解答的要马上解答,不能解答,要起到桥梁的作用,反映到各个层面。”邵明艳说,因为来自工会界别,自己的提案都围绕着职工的权益保障。

今年,邵明艳带来了两个提案。一是关于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的提案,二是关于加强落实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的提案。

针对第一个提案,邵明艳说,自己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行业特别是餐饮和快递等行业,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等问题。

邵明艳建议,加强对企业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管理,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据我了解,全市女职工人数占到总体的40%,我们房山法院审判一线的女法官超过50%。”针对第二个提案,邵明艳说,现实中,很多单位的女职工的特殊权益得不到保护,“比如二胎的产假政策,禁忌的劳动范围,以及大家关注的防范性骚扰问题,这都需要加强规范、监督和管理。”

邵明艳说,2012年,国家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目前北京市还未启动关于修订女职工劳动保护的相关规定,“我建议加快修订,加强监督和规范。”

刘凝委员

立法协商要认真

“我是市政协第十一、十二和十三届委员,十几年了。” 北京市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是一名老委员,他的履职主要体现在市政协的两个内设机构,一个是社会法制委员会,另一个是法制建设民主监督组。

“我想先给大家讲讲我在社会法制委员会中关于立法协商的履职。”刘凝告诉记者,立法协商就是在人大立法的时候,通过市委将相关的法律文件放到政协这个协商平台,进行民主监督。“立法协商时,全体委员会对这个法律提出意见,同时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委员分成两个专家组,一个法律专家组,一个是专业专家组。”

“我们的立法协商是非常认真的。”刘凝以《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为例说,当时条例的有些条文争议非常大,比如单独办公室能不能吸烟、酒店能不能设吸烟楼层、中小学周边的烟摊是在三十米外还是五十米外等问题,“不仅我们委员立法协商,我们还找专家开座谈会,实地调研,最终提出非常专业的意见。”

刘凝还谈到了这次大会审议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实地走访中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非遗保护是不是政府花钱就可以了,再比如确立了非遗项目的一个代表性传承人后,是否会出现垄断的情况,此时政府应该起到作用。”

刘凝还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带来的两个提案。一是关于提升本市信息化水平,服务市民生活便利化的建议。二是关于改善业主大会成立程序的建议。“说起委员的履职,在我眼里这就是一个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把活干好,用工匠精神去高质量履职,去参政议政和民主协商。”

责任编辑:杨承渊(QN0044)  作者:左颖 张宇 程功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