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召开专题座谈会,委员们围绕“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图为座谈会现场(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基层治理如何更加高效和精细化?中心城区“瘦身”如何推进?城市副中心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什么?15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专题座谈会,委员们围绕“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为首都发展开药方。
建立覆盖全市域的责任规划师队伍
北京新总规明确提出要建立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制度,这意味着城市建设将能够动员更广泛的技术人员力量,倾听更广泛的民意诉求,了解更广泛的实施主体的意愿。市政协委员、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办主任兼国土规划研究中心主任许槟的发言就围绕这一制度的建设展开。
她说,北京的发展已经从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更新,规划从宏大向小尺度转变,因此更需要精细化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保证规划的功能业态、景观形象和品质效率。她建议,建立相对稳定、覆盖全市域的责任规划师团队,首先在中心城区、新区和农村地区推进,长期跟踪街乡规划的管理需求。同时,建立责任规划师和责任建筑师的技术传导和工作衔接机制,并动员包括社会学、数据分析、交通市政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参与规划,使蓝图能够顺利变成施工图。
中心城区简易楼应允许原地重建
目前,北京中心城区存在大量平房和简易楼,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背景下,这些居民的生活质量如何进一步得到保障?在市政协委员、北京好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海琳看来,这些地区要实现从“表面整治”到“街区内在更新”的转变,兼顾古都风貌保护要求和群众现代生活的需求。
“对平房院落的整治既要有面子也要又里子。”她说,资金投入不仅要投入到公共空间,更要深入到街区胡同,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入院儿,通过地下空间适当解决厨卫的使用问题。
此外,姜海琳建议尽快明确核心城区简易楼的治理政策。除了因文物保护、实施重大工程等原因必须拆除外,应允许原地重建,期间也要创新规划和土地政策,比如不增加面积和户数,但重建时可以增加厨卫设施、电梯、公共服务设施等,让居民既能留在原地生活,又能实现居住条件的改善。
让几个“大盖帽”合成一个“大盖帽”
孙连辉委员的本职工作是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在城市管理的法治方面,他感受颇深。
城管工作看上去不复杂,但实际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难处却不少。例如,工作职责不够清晰。孙连辉说,按照目前的权力清单,城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执法边界已经基本清楚,但在执法中,食品安全、黑车运营、停车管理、违法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交叉执法的现象;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水平也还需要提高,基层联合执法存在“联而不合”“各执各法”的情况。
为此,他建议推进工作职责的精细化,将同类事项交给一个部门解决,减少职责交叉,实现城市管理领域跨部门执法职能的综合、机构的整合、力量的融合。实现由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让几个“大盖帽”合成一个“大盖帽”。
在推进部门联动精细化方面,孙连辉建议加快信息共享,并以街乡镇实体化综合执法平台为依托,提高下沉街乡镇的执法力量比例,探索实施以街道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推动派驻执法人员与乡镇的深度融合,提高“吹哨报到”的效果。
从“职住平衡”入手建设城市副中心
市政协委员,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路刚关注的是如何建设没有“城市病”的城市副中心,他给出的关键词是“职住平衡”。
目前,通州区距离产城融合还有一定距离。他认为,城市副中心应积极承接吸纳中心城区的企业总部、学校、医院、文化等资源,并谋划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将创新作为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的主线,实现双方在产业、基础设施、交通、生态等重点领域的互联互通,力争成为环渤海地带重要的创新增长极。
此外,在交通方面,路刚建议摒弃过去大尺度建设思路,从以人为本的小尺度出发来规划设计,增加“毛细血管”,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并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文/马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