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二郎神有三位(2)

2016-02-22 11:06 北京电视台

打印 放大 缩小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江堰地区受到重创,但三个水利枢纽工程几乎未受影响, 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他们仅靠肩扛手挑就完成了如此伟大的水利工程。而整座成都平原也因他们父子二人的伟大功绩,由原先的“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变成富庶的“天府之国”。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父子二人,不断地为他们累加封号并予以祭祀。秦时封李冰为昭应公,汉时封为大安王,唐时封为“神勇大将”“司空相国”“赤城王”“济顺王”;宋时又封李冰为“广济王”,封其子二郎为“川主二郎神”;直到元至顺年父子同时封王,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二郎为“英烈昭惠灵通显仁佑王”;清雍正年间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二郎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光绪年间又封李冰为“通佑显英王”“通佑显惠襄护王”,二郎为“显英普济王”“显英普济昭福王”。

由此可见统治者对他父子二人的推崇。百姓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也到处修祠建庙,像川主庙、川主宫、川主祠、二郎庙随处可见。其中香火最盛的当数都江堰地区的二王庙,尤其到阴历六月二十四二郎生日之时,蜀地百姓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与祈福活动。随着“二郎”的功绩被神化,他的名号竟然盖过了其父李冰,深受百姓们的信奉,无论是治理水患还是降妖伏魔,抑或是保佑安康。总之,不管是大事小情大家都要来拜一拜二郎神,他俨然成为了真正的“川主”。而崇奉二郎之风也由蜀地流传到全国,尤其在水患之地,几乎都建有他的庙宇。

都江堰内二王庙

都江堰内二王庙

第三位二郎是赵昱,赵二郎。他是隋朝人,在四川嘉州(今乐山市)做太守,其治内有一深潭,潭内有蛟龙作怪,祸害一方百姓。赵太守为救百姓,舍身入潭与蛟龙相斗,经过一番殊死相拼,最终手斩蛟龙获得胜利,其后赵昱便弃官归隐不知所终。百姓为了感激他, 在灌口(今都江堰地区,古称灌口)为其立庙,称为“灌口二郎神”。唐太宗封其为“神勇将军”,唐明皇封其为“赤城王”,宋真宗时又封其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

由于赵二郎与李二郎的“神迹”极为相近,都是为黎民舍身斩蛟龙,百姓为了感激他们建祠立庙。慢慢地,赵二郎与李二郎混为了一体,百姓们只知道二郎是一位为大家谋利的好人,而没有人去追究他到底是姓李还是姓赵。因此,灌口地区的二郎庙里供奉的既有李二郎,也有赵二郎。虽然杨二郎与他们的故事都不同,但他法力无边、武艺超群、威武英俊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尤其是明代以后,志怪小说与民间信仰相结合,出现了一体多元化的现象。像《西游记》中的杨二郎,虽与治水无关,但在介绍二郎时仍说:“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他身穿淡黄色的战袍,牵犬驾鹰,携带弓弩的形象,与明人笔记《蜀中广记》和清人笔记《蜀都碎事》中的二郎如出一辙。

《蜀中广记》载:“世传川主即二郎神, 衣黄弹射,拥猎犬。”《蜀都碎事》载:“蜀人奉二郎甚虔,谓之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旁立从擎鹰牵犬。”其后二郎的神像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样子进行塑造的。清咸丰年间,四川学政何子贞就因灌口二郎庙内的二郎神像位规格高于其父母,及殿内供有梅山七怪及三尖两刃刀等小说中的物件而上书皇帝。他认为二郎已与小说中的杨二郎混为一体,而且还要接收国家正规的春秋二祭,和地方官员的二跪六叩大礼,是非常不符合伦理和体制。虽然此事上书过朝廷,但民间仍旧按照二郎传说中的样子,对二郎进行塑造。庙内的二郎神,一般都是一位面貌俊朗,生有三目,身着黄衣,手拿三尖两刃刀,身旁带有猎犬的青年将军。就是前文所说的灯市口东的二郎庙里,也供着这样一位面生三目的二郎神。据这里的老居民说, 二郎庙被震塌后还看到三目的二郎神孤独地站在一堆残砖烂瓦之中。

1928和1936年时,北平曾对市内所有寺庙进行过详细的调查登记,而这两份登记资料应是目前对这座已经消失的二郎庙记载最为清楚的记录了:“庙内法物有二郎一尊,从像六尊,五供香炉烛扦各一份,铁鼎一座,三尖两刃刀一柄,妙道二郎真君宝卷(1928年)。”而八年后的记载为:“庙内法物有铜烛扦两对,铜香炉一对,铁鼎一个,铁五供一堂,铁烛扦一对,铁挂钟一个,铁磬大小两个,泥像七尊(1936年)。”

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也曾非常细致地描写过这座二郎庙,最后就借用周先生所写的《二郎庙》的开篇,作为此篇的结束吧:“顺着东单(牌楼)大街北行,未到灯市口之间,路东侧出现一个小庙。庙小名大,虽然今人已不复知,历史上却是一处名胜。”

且看北京人,细读北京事,一切还得从头儿聊起。

北京故事,还在继续......

欢迎点击其他【北京故事】系列内容

 

【北京故事】守护京城百年的五大镇物(详细>>)

【北京故事】烟袋斜街的前世今生(详细>>)

责任编辑:巢晶(QN0034)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