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
查北京地名“家底儿”能有啥好处?
在冰雪运动赛事中,冰球观赏性强、对抗激烈,赛事的社会影响力非常高。另外,北京有15家冰球俱乐部,青少年冰球队有116支,近2000名运动员分散在各个俱乐部和中小学,而且社会办冰球队伍积极性很高。
据统计,北京目前每年度举办青少年冰球联赛、校际联赛和锦标赛达到1000多场次,在国内规模最大、水平名列前茅。北京将以此为抓手,形成京津冀协同东北区的青少年冰球圈,同时积极培育本市职业冰球俱乐部,举办学校、企事业单位冰球联赛,共同促进中国冰球运动的发展。
1月11日,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在木樨园体校正式成立。北京市体育局与北京世纪星滑冰俱乐部有限公司、北京市冰球协会签订战略协议。
新成立的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委托世纪星俱乐部组建女子冰球队等15支冰雪专业队伍,委托冰球协会组建男子冰球队。这些队伍将代表北京市参加年度全国性比赛和第14届全国冬运会。
世纪星俱乐部冰球队
在冰球推广方面,北京冰球协会曾在2015年9月22日宣布,将举办BHA超级战队选拔赛,打造少年超级冰球战队。
这支队伍将作为北京冰球少年的代表进行城际及国际交流,同时也会成为“冰球进校园”活动的形象大使,用他们超萌、超帅、超级多才多艺的特点,感染更多人喜欢上冰球。据报道,北京正在洽谈引进北美职业冰球联赛等高水平冰球赛事。伴随着冰雪运动进公园、进商业场所,以及高级冰球赛事的引进,会有更多人了解冰球,喜爱上冰球。
在场地设施建设方面,本市将充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及城市空置场所等,新建室内滑冰场16座、室外滑冰场50片、嬉雪场地30片,并规范提升现有22座滑雪场软硬件水平。
辉煌期
80年代初
万人首体齐唱国歌
殊不知,二十多年前,中国冰球也曾缔造辉煌。正是中国男子冰球在世界级比赛中表现出来的顽强与激情,让国人第一次在家门口领略到了拼搏精神的真谛。
“去不去?两毛钱到白石桥看打架!”1981年3月,喜爱热闹的北京人说着这样的“见面语”,呼朋引伴,前往白石桥附近的首都体育馆观看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
冰球运动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挥舞着球杆的运动员在冰面上飞速滑行,身体碰撞频频,比赛场面火爆激烈。在当年那个精神和物质生活都相对匮乏的年代,如此世界级别的“肉搏”场面,让习惯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国人开了眼界。
“那场面,就好像在看黄继光堵枪眼。”激烈的冰场仿佛残酷的战场,亲历当年比赛的一位北京观众至今记忆犹新。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中国男子冰球队在本届比赛中取得六胜一负的战绩,以C组亚军的身份晋级B组,成为世界前十六强。
看着五星红旗高高升起,首体万余观众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看台上的北大学生含泪举起了用报纸临时写的“中国队万岁”的标语。
赛后,《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评论员文章——《学习中国冰球队的拼搏精神》。从此,“拼搏精神”首次出现,并成为此后包括女排在内的中国健儿冲击世界顶峰的精神。
衰落期
80年代中后期
各地砍掉冬季运动项目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这是造成滑冰运动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地方上竞技体育发展项目的调整。”前中国女子冰球队主教练、原中国男子冰球队主力队员姚乃峰向记者表示,“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不光北京的冰上运动在萎缩,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冰上运动都在萎缩。萎缩到最后,开展冰上运动的地区就只剩下黑龙江和吉林了。”
“冰上运动投入大,产出小,很多北方省市为了将有限的体育经费用于取得更多、更好的竞技成绩,就会砍掉冬季运动项目。就拿冰球来说,过去北京、山西、内蒙、新疆等北方省市都有球队,但后来都不搞了。”姚乃峰说,当大众冰上运动出现萎缩的势头时,政府再减少对竞技的投入,无疑将加剧冰上运动整体的衰落速度。
复苏期
近10年来
2005年之后,姚乃峰致力于北京青少年冰球业余培训,他见证了近10年来北京青少年业余冰球运动的迅猛发展。
“北京最早只有4支业余青少年冰球队,现在有100多支,发展速度很快。”姚乃峰表示,“北京的冰上运动在2007、2008年以来,正经历一次发展高潮。”
“北京是国内目前对滑冰、冰球教练需求量最大的城市,”姚乃峰表示,以冰球为例,许多东北的冰球运动员退役后都来北京工作,“北京的冰球教练95%以上都来自东北。东北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青少年冰球教练职位。”
“青少年打冰球的装备大约需要几千元,每次训练费用是100至200元,寒暑假如果去美国或加拿大训练比赛,需要数万元,这样的花销对于北京中产家庭来说并不吃力,但对于东北地区的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就显得太高了。”姚乃峰表示。
2012年,北京开国内冰球运动之先河,成立了由民间人士自发组建的北京市冰球协会,统一规划、管理日渐庞大的青少年冰球赛事体系。
2010年开始,北京市一支以中年人为主的业余冰球队——新源麒麟队创建了京津冀晋地区业余冰球赛,北京成为带动整个华北地区业余冰球运动发展的策源地。
(综合法制晚报、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王立立(QJ0001)
第17期
查北京地名“家底儿”能有啥好处?
第16期
北京冰雪运动为啥首选打造冰球?
第15期
市级部门晒预算 多少钱花在民生上?
第14期
地铁版图再扩张 今明两年6条线通车
第13期
行政副中心规划新在哪儿?
第12期
城市边界、生态红线 两道界线圈住了啥?
第11期
政府各部门“期末考试”得了多少分?
第9期
2016年哪些医疗新政破解看病难?
第7期
政协委员文保建言为啥盯上了行政副中心?
第6期
高温有津贴,低温有吗?
第5期
2016北京两会七大热点猜想
第4期
北京十六区今年将发生哪些大变化?
第3期
2016年您家门口哪条路将通车?
第2期
2016年还有哪些市场将告别京城?
第1期
2016年北京哪些地方要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