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参观者在“走进养心殿”展览上欣赏展品
加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十分关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尤其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软性文化建设、文物保护范围等话题。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推动恢复“一轴一线”魅力景观,加强旧城整体保护,推进文保区腾退疏解和有机更新。
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的同时,还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正如今年北京市两会上,人大代表康伟所说的,文物保护应该不只局限于一些古建筑等硬件设施,还要注意挖掘和保护软文化,我们的城市应该有一些生活气息。
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看似静止深奥,一旦与生活相遇,也就“活”起来了。比如,引领时代风气的词汇文言文翻版,让网络段子和古诗词的友谊小船紧紧相连。原文:你咋不上天?翻译: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样的巧妙结合还有许多,诙谐、典雅,让文化拥有了时代的生命力。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古人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北京市人大代表卫爱民在今年两会上说:“近现代也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文明成果,举例来说,我们这个时代也有好多出色的作家、诗人、音乐家,他们生活过、工作过的地方和留下的痕迹,也都值得保护。”
让我们对历史文物常怀敬畏之心,让历史文化与生活碰撞,历久弥新、潜移默化地滋润我们的心田,让文化之“火”生生不息。(千龙网评论员 李泽杰)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1):四个“第一次”提振政协履职“精气神”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2):从北京实践看"中国式商量"的优势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3):用协商画好重大公共政策同心圆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4):弹好首都经济协奏曲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5):一起做好首都缓堵“加减法”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6):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都力量
[暖评] 2017北京两会系列(7):让居家养老“留白”更“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