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除了教育部门主办的公办幼儿园外,还有着为数不少的非教育部门主办的公办园,它们对于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普惠是一股中间力量,也是夹心层。
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柳茹说,这些幼儿园中,有不少生存极其严峻,甚至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这些非教育部门主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也办得很好,请保住它们。”
非教育部门主办的公办园大约占到幼儿园总数的1/3,却在经费和编制的双重夹击下,举步维艰,成了名副其实的“夹心幼儿园”。
据调查,有的公办性质幼儿园有三四百个孩子,却只有两位老师在编,绝大多数老师是编外用工。由于属于公办性质,它们的收费标准与公办幼儿园一致,但是财政投入并没有随着公办走,编外教师工资完全靠收费承担,生均运行成本和收入之间差距很大。
随着二孩政策的推行,北京市将迎来一个幼儿园入园高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希望这些现有的普惠型的非教育部门主办的公办园也能受到关注,更好地发展。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学前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总是分外重视。为了呵护这些小精灵的成长,请给予非教育部门主办的公办园更多的政策和财政保障,给“夹心幼儿园”更多成长的空间,给园里的孩子更好的教育。(千龙网评论员 李泽杰)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1):四个“第一次”提振政协履职“精气神”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2):从北京实践看"中国式商量"的优势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3):用协商画好重大公共政策同心圆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4):弹好首都经济协奏曲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5):一起做好首都缓堵“加减法”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6):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都力量
[暖评] 2017北京两会系列(7):让居家养老“留白”更“留心”
[暖评] 2017北京两会系列(8):文物“活”起来带动文化“火”起来
[暖评] 2017北京两会系列(9):市长的"悄悄话"揭开三个"谜底"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10):疏解腾出空间激活首都未来
[暖评] 2017北京两会系列(11):用“数字故事”呈现北京医疗改革成果
[首都评论] 2017北京两会系列(12):首都协商议政奋进之年收获之年
[暖评] 2017北京两会系列(13):为了一份反映群众利益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