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6区“一区一试点”为深改探路 第37期

2016-05-03 17:03   作者    编辑 李红英(QN0016)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2015年北京启动“一区一试点”工作,16区各承担一项改革试点,涉及非首都功能疏解、教育、城镇化、环境建设等众多领域。基层探索正式成为北京完善全面深化改革决策和推进机制的重要内容。北京16区的深改探索盯上了哪个领域?摸爬滚打一年来进展如何?

1、东城 学区制义务教育综合改革

自2015年1月起,东城区全面启动了“学区制”教育综合改革,通过九年一贯制实验、深度联盟校、建优质资源带等方面破解“择校难”。如今,东城优质教育品牌资源覆盖率提高到91.9%,1600余名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小学、初中优质学位占比分别提高到95.4%和94.5%,就近入学率分别达到97%和93.6%。

意义:通过构建组团发展模式,逐渐缩小校际间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区域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西城 “调、控、进、疏”全方位疏解模式

动批

动批已撤,路标还在

2015年,西城区成立了全区疏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以“五个发展”的工作理念引领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制定了《西城区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方案》,确定了“调有办法、控有手段,进有标准、疏有对接”的“全方位”疏解模式。2015年共疏解区域性批发市场、专业市场19个,疏解、转型总面积达29.6万平方米。

3、朝阳 “一绿”城市化建设试点

2014年9月,朝阳区在来广营、太阳宫等6个乡全面启动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城市化建设试点工作。未来3-5年内,1.8万农民整建制转居,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

朝阳区对试点地区加强总体设计,让农村地区产业项目建设与绿化建设捆绑实施,确保非首都功能疏解、发展“高精尖”产业项目与生态绿地建设同步实现。农民身份转居民,搬迁上楼,参与集体产业项目建设,充分调动了乡集体和农民参与城市化建设的积极性。

4、海淀区 四季青镇整建制农转非试点

海淀区四季青镇整建制农转非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1月启动,通过项目征地、重点村建设等,当年7月完成了相应的农转非任务完成了近2.6万名农民的转非手续,并缴纳了转非所需的各项费用。

意义:农转非后,全镇农民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保待遇,彻底解决了退休费低、医保报销比例低的问题,让农民得了实惠。镇集体摆脱农民养老的束缚,轻松“上阵”,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村民得实惠。

5、丰台 都市生活服务业创新示范区试点

2015年,丰台区试点创建“都市生活服务业创新示范区”。立足非首都功能疏解,丰台区把推进大红门地区生活服务业创新发展作为窗口,加快疏解工作,推动传统业态腾笼换鸟。

而大红门地区正主攻“首都市民生活创新”,引导传统服装产业从仓储物流向设计、交易、展示、体验等相关产业链延伸,融入更多文化内涵和时尚创意元素。引导腾退的土地资源,在实现控规、不新增规模的前提下,开发复合功能的商务综合体,融入高端商务、展览展示、居民服务、文化体验等元素,培育特色的商务商业氛围。

绿隔地区实施拆除违建,恢复绿地,提升休闲配套服务功能。做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成功能完善、便捷高效、布局合理的生活服务业体系。

6、石景山 全国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

石景山在2014年底被确定为全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2015年6月,石景山又承担了全国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对城管执法队伍实施“双重管理”体制,城管、公安、食药等单位分别向街道派驻执法人员273人,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和专业职能下沉,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市改革办联合考评组对几十项指标考核的平均分值达到91分以上。

意义:将属地管理责任下放到街道,克服部门权力交叉现象,打破行政管理壁垒,解决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7、门头沟 首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门头沟医院

门头沟区医院门诊楼

作为北京第一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0年8月,门头沟区政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凤凰医疗集团参与区医院改革,加强了医疗服务监管,完善了绩效考核制度。

意义:管理规范、医院公益职能不变,医生不用考虑盈利因素,可专心本职工作。患者转院率下降,住院费用降低。

8、房山区 公交、污水处理、供热等体制改革

通过与相关市属国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进公交、污水处理、供热等体制改革加快破题。

2015年以来,房山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就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达成高度共识,拟在区域公交资源整合、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功能、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加大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着力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9、通州 积分落户试点

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通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北京通州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细则,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研究未来人口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

10、顺义 村规民约改革试点

顺义区村规民约改革试点工作从2015年7月开始,到2016年底结束,分别从社区平安建设型、村风民风引导型、村域环境优化型、浅山生态涵养型、流动人口调控型、民生服务保障型六种类型进行试点推进。

意义:作为一村中全体村民共同制订、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行为规范,它是一种集体契约,是一种集体意志的明文化、规范化,是推动基层协同共治的有力抓手。

11、大兴 集体经营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2015年7月,大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实施方案》获国土部批复,《试点暂行办法》经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后已发布实施,西红门镇2号地小2地块使用权成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首拍地块。

意义:村民以土地入股、持续获得分红收益的模式得到官方认可。

12、昌平 回龙观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回龙观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已经市政府同意,街道管理体制、城市管理体制、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创业等综合配套改革统筹推进,“参与式协商”民主自治、网格化工作体系、创业社群等配套措施有序展开。

意义:改变因面积过大、人口过多产生的资源配套跟不上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让地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

13、平谷 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自2015年6月改革正式启动以来,通过职能梳理和机构优化,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一科制”或“大科室制”审批,有效缩短了审批时间。

10月9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办理专厅正式对外运行,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审批一站办理、升级提效,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14、怀柔 协管员统筹改革试点

怀柔出台了统筹管理协管员的工作意见和相关细则,从招聘、管理、待遇、资金使用等方面对全区30类、1.7万协管员进行了全面规范。

意义:减员增效、增加待遇,村里的事儿有人管,岗位职责清楚。

15、密云 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基层党建全程记实系统自2012年起在密云范围推广,2013年首次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得到全面应用。正是利用记实系统,通过村委会大屏幕能观看村民代表会现场直播,全程监督了村干部述职、全村财务逐笔逐项公开、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报告、全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以及干部评议等各项工作。

密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长礼介绍说,当初开发全程记实系统是为了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三不三难”问题,即“工作不规范、公开不及时、落实不到位”,以及“及时指导难、有效监管难、准确考核难”。

意义:更有效地实施村务公开,避免因村务不透明而引起的各种矛盾,网络上常说‘有图有真相’,那么最好的监督手段就是能让老百姓看得见的记实。

16、延庆 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

2015年,延庆县被认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今年1月份延庆政府网站显示,延庆中小学“校园足球模式”初步成型。

延庆按照“小学生每人一球,中学生每班一球”的标准为学生配发了足球。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2名足球师资,还确定了校园足球分阶段培养目标。